《元好問·江月晃重山》原文賞析
初到嵩山時作
塞上秋風鼓角,城頭落日旌旗。少年鞍馬適相宜。從軍樂,莫問所從誰。候騎才通薊北,先聲已動遼西。歸期猶及柳依依。春閨月,紅袖不須啼。
金宣宗興定二年(1218),詞人在戰亂避難時從三鄉(今河南宜陽三鄉鎮)移家登封嵩山,此詞是初到時所作。當時詞人二十九歲。這是一首高揚著樂觀情緒的邊塞從軍之歌。
開頭二句,以工整對句,描繪邊塞粗獷蒼涼的環境。“塞上”、“城頭”交代地點,“秋風”、“落日”表明時間,“鼓角”、“旌旗”點明軍旅生活,典型地渲染了塞上特有氛圍。聽,塞上秋風,鼓角悲鳴;看,城頭落日,旌旗飄揚。這是一幅濃郁的邊塞風景圖。在這樣的背景下,“少年鞍馬適相宜”,一位翩翩少年,跨騎鞍馬,馳騁亮相。試想,若是“杏花春雨江南”(元虞集《風入松》詞)的背景,“少年鞍馬”豈能“相宜”?詞人將人物和背景、氛圍糅合一體,使詞的意境達到了高度的和諧。豪邁的少年兒郎,一腔熱血,戍邊衛國,蕩漾著青春的浪漫意氣。“從軍樂”,點出了為國從軍的樂觀情緒。“莫問所從誰”,謂無須打聽由誰帶兵,都可一展身手,表現了戰士的愛國激情。
換頭承上片意脈,放筆皴染,進一步酣暢地敘寫“從軍樂”的豪情。“候騎才通薊北,先聲已動遼西”,候騎,偵察的騎兵。薊北,今天津薊縣以北地區。遼西,今遼寧遼河以西地區。兩處皆泛指邊塞之地。偵察的騎兵才通過薊北,部隊的威名已振動遼西。“才通”、“已動”點出邊塞部隊一日千里的聲威,暗示戰斗勝利的指日可待。其寫法取類唐人王昌齡《從軍行》:“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土谷渾。”給人以輕快跳脫之感,具有夸張奇偉的浪漫色彩,尺水興瀾,大有筆未到而氣已吞之勢。“歸期猶及柳依依”,凱旋歸來還趕得上“楊柳依依”的春天。“猶及”二字,夸張“歸期”之速,與上句“才通、”“已動”一氣流轉,意脈相貫。“柳依依”反用《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采薇》乃以樂景寫悲,此處卻正寫從軍凱旋之樂。同時,又恰與上片“秋風”照應,交代季節之變,說明秋天出塞,春天即可凱旋。因此歇拍以“春閨月,紅袖不須啼”作結。“紅袖”指代閨中少婦。春天月夜閨房獨守的思婦不必啼泣,更不用有“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的怨情,從軍的親人即可回來團聚了。詞人寫邊塞從軍之情,一掃“年年戰骨埋荒外”(唐李頎《古從軍行》)的悲調,也沒有“無那金閨萬里愁”(王昌齡《從軍行》)的憂懷,而是袒露開闊豪邁的胸襟,充分展示“從軍樂”的愉悅情緒,塑造出意氣風發的從軍少年的生動形象,真不愧為邊塞詞中的佳作。
上一篇:《段克己·江城子》原文賞析
下一篇:《張埜·沁園春》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