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齊賢·水調歌頭》原文賞析
過大散關
行盡碧溪曲、漸到亂山中。山中白日無色,虎嘯谷生風。萬仞崩崖疊嶂,千歲枯藤怪樹,嵐翠自蒙蒙。我馬汗如雨,修徑轉層空。
登絕頂,覽元化,意難窮。群峰半落天外,滅沒度秋鴻。男子平生大志,造物當年真巧,相對孰為雄。老去臥丘壑,說此詫兒童。
此詞與《大江東去·過華陰》當作于同年秋天。如果說前者是詞人初到陜西而對華山的向往帶有李白式的仙幻色彩,那么這首《水調歌頭·過大散關》則更多地寫旅途觀感,表現大自然的奇景壯觀,抒發其“男子平生大志”的豪邁情懷。
上片先寫行程:“行盡碧溪曲,漸到亂山中。”移步換形,曲水與“亂山”對舉,相映成趣,各有風味。水行舒緩,山行艱難,遂從輕松舒緩的節奏過渡到艱難險峻。“山中白日無色,虎嘯谷生風。”二句大筆落墨,寫山中氣象,有色有聲。這里秦嶺峻峙,峰峰相連,道路中穿一線,山路崎嶇,林木茂密,以至太陽光透不進去。“無色”形容秋日慘淡無光,是從視覺的淡弱來強調的,而且在大白天里可以聽到虎嘯,隨著虎嘯,深谷里吹來陣陣陰風,令人不寒而憟。何以有如此聲色?抬望眼便知:“萬仞崩崖疊嶂,千歲枯藤怪樹,嵐翠自蒙蒙。”腳下萬丈懸崖,頭頂奇峰突起,遠處山崖重疊,氣勢磅礴,其間千年枯藤纏繞著參差糾結的老樹,形狀千奇百怪,足見山崖之險峻,道路之崎嶇。而“嵐翠自蒙蒙”一句則筆姿空靈,寫出一種莫測高深,引人遐想的情境。“我馬汗如雨,修徑轉層空”二句,寫詞人騎馬登山的情狀。狹長的山路千回百折,直上云端,騎著馬在這樣的途程上行進,顯得加倍艱難,須要花費大量的體力,所以弄得馬大汗淋漓,疲憊不堪。上片收束時,我們仿佛看見密林深山中一位旅行者匆匆攀援趕路,單調的馬蹄聲伴隨孤獨的身影漸漸遠去,留下富有動感的余韻。
下片借景抒情。“登絕頂,覽元化,意難窮。”經過一番艱苦的攀登終于到達了山的“絕頂”。“元化”即“造化”,指大自然的發展變化。登高望遠,興味無窮。這“意”有豐富復雜的內容,一時難以說盡。“群峰半落天外,滅沒度秋鴻”,由于站在山頂,景觀就顯得高遠遼闊,群山連綿,一望無際,一直延伸到很遠的天邊。一行秋雁飛向遠方,漸漸地模糊了詞人的視線。這種凝神的觀察,刻畫了詞人若有所思的內心世界。面對江山奇景,他想到的是“男子平生大志,造物當年真巧,相對孰為雄。”從攀登山路時的艱難,到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勝利喜悅,引發了作者以“男子平生大志” 與“造物”比試高低的想法: 面對大自然奇妙的創造力和磅礴氣勢,詞人以征服者的身份發出豪言壯語,表現克服困難取得勝利后的激動情懷。這三句雖寫得樸實無華,但其中卻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值得玩味。“老去臥丘壑,說此詫兒童。”詞以十分樂觀而自負的口氣記下此時深刻的感受。說明這段不平凡的經歷,作家一輩子也忘不了,即使將來老了,把它告訴給晚輩們,他們也一定會感到驚奇! 過大散關的艱苦旅程就在這一聲告訴未來人的輕松心聲中結束,表現了詞人自強自信能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平生大志”。此詞在寫登臨覽勝題材的詞作中自具特色。
上一篇:《馬曰琯·柳梢青》原文賞析
下一篇:《郭麟·水調歌頭》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