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民歌
唧唧復唧唧, 木蘭當戶織。
不聞機杼聲, 唯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 問女何所憶?
女亦無所思, 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 可汗大點兵,
軍書十二卷, 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 木蘭無長兄,
愿為市鞍馬, 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 西市買鞍韉,
南市買轡頭, 北市買長鞭。
旦辭爺娘去, 暮宿黃河邊,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旦辭黃河去, 暮至黑山頭,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
萬里赴戎機, 關山度若飛。
朔氣傳金柝, 寒光照鐵衣。
將軍百戰死, 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 天子坐明堂。
策勛十二轉, 賞賜百千強。
可汗問所欲, 木蘭不用尚書郎,
愿借明駝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 出郭相扶將。
阿姊聞妹來, 當戶理紅妝。
小弟聞姊來, 磨刀霍霍向豬羊。
開我東閣門, 坐我西閣床。
脫我戰時袍, 著我舊時裳。
當窗理云鬢, 對鏡帖花黃。
出門看火伴, 火伴皆驚惶。
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 雌兔眼迷離。
雙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
〔軍帖〕即下文中的“軍書”,征兵的文書、名冊。〔可汗(ke han)〕古代西北地區各國對君主的稱呼。〔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東南。〔燕山〕即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杭愛山。〔胡騎(ji)〕古代稱北方少數民族的騎兵。〔朔氣〕北方的寒氣。〔金柝(tuo)〕即刁斗,軍用銅器,白天用來燒飯,晚上用來打更。〔明堂〕殿堂。〔策勛〕記錄功勞。策,竹簡,此處作動詞用。〔十二轉〕將勛位分成若干等,每升一等為一轉。十二不是確數,與上文“軍書十二卷”、下文“同行十二年”之“十二”都是泛言其多。〔尚書郎〕古代中央的政治機關有尚書省,其屬官有尚書郎。〔明駝〕一種善走的駱駝。〔理云鬢〕梳頭發。云鬢,指頭發柔密如云。〔帖花黃〕在額上貼黃紙剪的花,或在額上涂一點黃色,是當時流行的一種婦女裝飾。〔火伴〕古時兵制,十人為一火,火伴是同火的人。〔傍地走〕貼著地面在一起跑。
《木蘭詩》是一首敘事詩,講女英雄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刻畫了木蘭勤勞善良、剛強勇敢的性格和不愛功名富貴的品質,集中表現了人民的愿望、理想,得到千百年來人民的喜愛。
詩篇頭尾完整,按照時間的推移、情節的發展,可以分為六段。
第一段,從開頭到“從此替爺征”,寫木蘭得知征兵的消息,憂愁老父年邁,決心替父從軍。“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詩篇一開頭就寫木蘭停機嘆息,明明有憂慮,卻說“無所思”,“無所憶”,豈不自相矛盾?且看另一首北朝民歌《折楊柳歌辭》說:“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阿婆許嫁女,今年無消息。”北方由于連年戰爭,男子死亡很多,因而姑娘擇婿出嫁較難(從《捉搦歌》、《地驅歌樂辭》、《紫騮馬歌辭》均可見到此種情況)。《木蘭詩》借用此詩前兩句之問,答以無思、無憶,然后講出“昨夜見軍帖”,說明自己并非憂嫁,而是憂父。先作一否定,然后說明真正的所思、所憶,繼而決定“從此替爺征”。詩中詳寫木蘭停機嘆息,憂慮“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毅然作出決定。可見木蘭是一個心性很細又有決斷的姑娘。
第二段,從“東市買駿馬”到“胡騎聲啾啾”,寫木蘭備裝從軍,征途中思念父母。這里用了排比句,寫分別到四個市場上購買戰馬裝具。這樣寫,既有鮮明的民歌風味,又表明購物的仔細和緊急。至于在這之前一家人的討論、父母之不忍、木蘭之堅持說服父母以及研究女子如何置身軍伍之情事,盡略去不寫,留給讀者去想象:家中除父母外,還有什么人,也在后文補充交代。詩篇對于購裝及征途采取詳寫。其中兩次寫“旦辭”、“暮宿”(“暮至”),反復渲染,點出征途迢迢,愈走愈遠,并從木蘭的一方寫出父母的牽掛,寫出木蘭的依戀。“鳴濺濺”、“聲啾啾”是異地的音響,與記憶中的親切的“喚女聲”形成對比,寫出邊地的荒涼、肅殺,寫出巾幗英雄的萬般柔腸。重復之中,構成扇對。兩組句子都是前二句敘事,后二句抒情,極動人地抒寫了木蘭眷戀父母的深情。
第三段,從“萬里赴戎機”到“壯士十年歸”,寫木蘭十年苦戰,勝利歸來。這一段十分精煉。前二句寫她奔赴戰場;中二句寫戰事的艱苦,“朔氣”與“寒光”句概括了戰場上的日日夜夜;后二句寫她九死一生,勝利歸來。六句格律工整,且有兩組對偶,說明此詩在北魏時期產生后,流傳中得到了文人的加工。
第四段,從“歸來見天子”到“送兒還故鄉”,寫木蘭朝見天子,受賞辭歸。這一段也是略寫,表現木蘭不慕榮華富貴,一心想和家人團圓,過平凡的勞動生活,顯示了她的品質的高尚。
第五段,從“爺娘聞女來”到“木蘭是女郎”,寫木蘭返家,受到親人歡迎,恢復本來面目后,伙伴十分驚訝。這一段先反復使用同樣的句式寫父母、姐、弟對她的歡迎。三個不同的年輩,各有不同的行動,表現同中有異的心理活動。父母已經年邁,走路要互相扶持,本該在家,卻遠出外城迎接,一方面由于他們愛女情深,盼女情切,一方面也微露父母的感謝和不安:為了保護老父,一個女孩家受了那么多難為,吃了那么多辛苦,付出了寶貴的青春,做爹娘的心中不忍。姐姐本來也可以出城去迎,卻“當戶理紅妝”,因為女子總有愛美之心,姐姐年歲也大了,不愿讓妹妹看出老態心中難過,因而要梳洗打扮一番,讓歡迎活動顯得喜氣洋洋。小弟被父母安排在家準備酒飯,霍霍磨刀,準備殺豬宰羊,款待姐姐。小伙子的戇厚、熱情、激動,于動作描寫中流露出來。總之,正如當年一家人忙著為木蘭置辦行裝一樣,現在一家人又忙起來了。不過,再沒有緊急的氣息,而是充滿歡樂、和平的氣氛。木蘭回屋換裝寫得也詳。“開我東閣門”二句,互文見義,寫她在家里到處走動,對久別的一切都感到親切、可愛。至于她與親人見面時的熱烈場面,應該是一個高潮,詩中卻避開,一字未寫,只寫木蘭一個人,寫這個歡聚高潮過去后的平靜的、細小的活動。木蘭愛這個家庭的一草一木,一床一幾,對親人的愛已不言而喻。接下來,寫木蘭換裝,恢復女子本來面目,顯示她對和平勞動生活的熱愛,也補充交代了木蘭十年征戰,原來是女扮男裝。
第六段,即結尾四句,木蘭以雙兔為喻,風趣地夸耀自己女扮男裝的成功。為什么戰友與之同行十二年,看不出木蘭是女郎呢?木蘭用雙兔作比喻,不無得意地作了說明。兔的性別不易看出,但雄兔靜止時腿好撲騰,雌兔靜止時兩眼迷離如睡,還是可以看出性別的;當雌雄兩兔在地上同時跑動時,這個區別就看不到了。以此比喻在出生入死、激烈動蕩的戰爭中,女扮男裝不易被發現的道理。結尾處不說“安能辨它是雌雄”,突然說出“安能辨我是雄雌”,直接點出比喻的本體“我”來,可見木蘭的爽朗、聰穎和得意。不夸自己的辛苦,不夸自己的功勞,只向戰友夸耀自己改裝的成功,木蘭天真、純樸、高尚的品質于此可見。
《木蘭詩》所以千百年來受人喜愛,不只是由于講述了一個奇而又奇的故事,而是寫出了一個令人喜愛的女英雄木蘭的形象。她是一個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從北朝民歌看來,當時一些北方婦女能和男子一樣騎射作戰(見《李波小妹歌》),木蘭這個人物雖不能從史料上確定其為何人,但她的存在是有生活基礎的。同時,木蘭又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在她身上集中表現了勞動人民孝敬父母、勤勞善良、聰明機智、英勇頑強、不慕榮利等等品質;女扮男裝蒙混一時也并非不能,但在十余年中一直沒有暴露真相,則確有夸張和理想化的因素。可是民歌的作者希望他們的主人公具備這樣的品質和能力,希望女子也能為父分憂,作戰立功,打完仗就回來,依然是那么年輕、可愛。所以,木蘭是人民按照理想塑造的人物,也正因為如此,木蘭的奇事得到了人民的承認,木蘭的形象得到了人民的喜愛。由此,使這首杰出的現實主義民歌,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
伙伴們“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但《木蘭詩》并沒有把木蘭寫成五大三粗的男性,反而是緊扣住“木蘭是女郎”這個中心來敘事寫人。對于木蘭的多愁、善慮、想念父母的柔腸,對于木蘭不愿做官、只渴求與親人團聚的淡泊胸襟,對于木蘭到家興奮、喜悅、迫不及待地恢復女兒面目的心情,詩篇極力鋪寫、渲染,對于戰爭的經歷、凱旋的過程只用六句、八句就簡略帶過。詩篇有很大的跳躍性,很象用鏡頭組接的故事影片,留下許多空白,讓讀者自己去補充。從而免去了許多拖泥帶水的敘述,使詩篇能集中力量刻畫人物,增加抒情性。由此,使這首具有陽剛之美的北朝民歌充滿家庭生活氣息和親子人情之味,而具有陰柔之美。這兩種美在詩中互相襯托補充,相融無間,給人豐富的感受。
此詩還運用了許多修辭方法,如重疊、反復、排比、對偶、連珠、比喻等等,都使這首樸素自然的民歌增色不少。
上一篇:《望海潮·金·折元禮》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雜詩·唐·沈佺期》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