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夷中·雜怨》愛情詩詞原文與賞析
生在綺羅下,豈識漁陽道。
良人自戍來,夜夜夢中到。
漁陽萬里遠,近于中門限。
中門踰有時,漁陽常在眼。
君淚濡羅巾,妾淚滴路塵。
羅巾今在手,日得隨妾身。
路塵如因風,得上君車輪。
聶夷中是晚唐優秀的現實主義詩人,其《詠田家》是膾炙人口的名篇,而這首《雜怨》詩則從另一角度反映了晚唐時期社會生活的又一側面。詩歌的質樸細膩,亦充分證明聶詩“洗剝到極凈極省,不覺自成一體”。
這是一首思征夫的詩。唐朝自安史之亂以后,國家一蹶不振,藩鎮叛亂此起彼伏,邊陲烽火屢驚不絕,故而常年征調大批兵士戍守邊防,社會動蕩,怨聲載道。而獨守空房的妻子思念遠征的丈夫,自然成為當時相當普遍的社會問題。作者以清淡自然之筆,給歷朝歷代極為常見的閨怨詩,添上了清新質樸的一章。
寫離情別意,閨閣幽情,本是古代詩歌最平常不過的主題,這類作品在詩詞曲中俯首皆拾。而聶夷中這首《雜怨》,既無纏綿的悲戚哀惋之嘆,也無艷蕩晦澀之嫌,作者著力于委婉細膩地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夫妻情深意篤為基調,集中表現夫妻離別之后,妻子的無盡思念和牽掛。詩歌最突出的特點是,含蓄蘊藉,深沉質樸,于平淡中見深情。
《雜怨》詩由前后兩段組成,前一段側重寫夫妻情篤,人隔萬里,心在咫尺。“良人自戍來,夜夜夢中到”,即交待夫妻分別的原因,又表明妻子日思夜夢的無限思念之情。尤為巧妙的是,詩句由此一頓,通過比喻,抓住遠與近的藝術辯證關系,來深入揭示主人公細膩的思想情態。丈夫被征戍邊,遠離家鄉,那遙遠的邊地對于親人來說,當然如同天涯海角。從地理空間來看,的確是千里萬里之遙,令人夢魂牽繞;然而對于感情篤深的夫妻而言,心心相映,息息相關,從感情角度來看,兩心又近在咫尺,相知相關。詩句從地理空間之遙入手,寫恩愛夫妻被迫分離,苦楚萬端,但著重寫妻子對征夫的思念牽掛,遠征的丈夫無時無刻不在妻子的眼底心里,“中門踰有時,漁陽常在眼”。整段詩句,怨而不哀,深情無限,令人神往。
后一段由物憶人,寄托無限的牽掛思念之情。作者筆法更加嫻熟含蓄,行文更巧妙,詩的韻味更濃。
兩個動詞“濡”與“滴”,用得逼真感人。俗話說,男兒有淚不輕彈,然而在生離死別之際,傷心的淚水濕透了羅巾,這中間融進了多少辛酸苦辣啊! 當時,無數戍邊男兒一去不歸,征程漫漫,自己的歸期何在呢? 七尺男兒也不堪這令人黯然銷魂的離別之痛。而恩愛情篤的妻子更無語相對,只能讓一顆熾熱的心和著無盡的淚水,伴隨著夫君征程萬里。在這里,作者不直接寫人,而重在寫離人之淚,以淚寫情,寥寥數語,而韻味無窮。
最后四句,看似平淡無奇,然夫妻深情巧妙地表露無遺,自然質樸,確實精彩。那滲透夫君淚水的羅巾,成為妻子寄托思念的唯一紀念,時刻伴隨身邊。那飽含著妻子淚水的灰塵,借助風力,大概也能時刻伴隨著夫君,慰藉征夫寂寞孤獨的心。短短數言,因果相依,環環相扣,想象新穎奇妙,感情強烈而深沉。
聶夷中這首《雜怨》,充滿著深深的愛,淡淡的怨,濃濃的情,和當時極為普遍的閨怨詩相比,確以純真自然、深沉質樸取勝,給人以賞心悅目的藝術美感享受。
上一篇:《施肩吾·雜古詞(選二)》愛情詩詞賞析
下一篇:《詩經·桑中》愛情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