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中通·南鄉子》原文賞析
江舟夜月
天浸入江流,都被玻璃鏡里收。塞雁聲聲穿破去,添愁。影落西風送九秋。
短發任科頭,洗卻豪華事浪游。書卷琴囊橫一劍,孤舟。蘆荻蕭蕭不肯休。
這首小令寫的是舟行江上時的情懷,采用的是詞的常規寫法,即上片側重寫景,但景中亦自有情在; 下片側重抒情,但情中亦不忘帶景,堪稱“說得情出,寫得景明”的好詞。
上片首二句便是緊扣題意的寫景佳句。“天”,指天光、云影,自然也包括“月”。“玻璃鏡”,比喻月光下波浪不興的水面。這是一幅絕妙的江舟夜月圖; 藍天明月映入江水之中,透明如玻璃鏡的江水里立即出現了第二個藍天明月。一“浸”字,寫出藍天映入江水,水天合一的絕妙境界。景色是美妙的,可就在這月白風清的美麗夜晚,忽然傳來了陣陣凄厲的雁叫,大雁邊叫邊飛,穿過云天,破空破鏡而去。雁影不見了,耳邊又傳來蕭瑟的秋風。這景象怎能不叫泛舟江上的客子平添無限閑愁! 這是上片后三句的大意,也是詞人著意敘寫的重點所在。作者借用杜牧《九日齊山登高》中“江涵秋影雁初飛”之句的意思,透過“塞雁”、“西風”等路上濃重感傷色彩的意象,含蓄地吐露了詞人寂寞凄愴的情懷。“添愁” 二字,看似平常的言情之筆,然而在景語中,輕巧地糅進這二字,意極熨貼。讀者至此,亦有愁緒倍添,不勝凄涼之感。
上片至此,主要借西風、雁影等蕭瑟秋景寫客中愁緒。詞人究竟愁什么?想什么?這就需要我們從下片以情語為主的描寫中去揣摩、探索了。
下片雖仍不離一個“愁”字,但詞的情調已由感傷、低徊轉向激昂、高亢。過片兩句直抒胸臆:“短發任科頭,洗卻豪華事浪游”,“科頭”,不戴帽子。王維《與盧員外象過崔處士興宗林亭》詩:“科頭箕踞長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二句意為,世道如此,哪有心情去修整邊幅; 我要洗卻企求人間豪華之念,自由自在作浪跡天涯的遨游。“洗”,本謂用水除去污垢,這里借以表現詞人對世俗豪華生活的鄙棄,類似許由聞堯將讓天下于己而洗耳的“洗”,措辭頗為精警,生動。“書卷”兩句,是詞人心跡的進一步表露。九字,除中間著一動詞“橫”字外,余皆名詞,這種靠名詞排列組合而成的句式,在古典詩詞中時有所見,寥寥幾字,往往就是一幅饒有情味的畫面。請看,在月明朗照,西風送冷,大雁驚飛這一蒼涼、廣闊的背景上,一位超凡脫俗的詞人,兀坐孤舟之中,伴著他的是書卷、琴囊和一柄青鋒利劍。這幅畫面,意境是多么壯美、深邃,而詞人豪壯的情懷和高潔的志趣,也就透過上述密集的意象,強烈震撼著讀者的心靈了 。
結句“蘆荻蕭蕭不肯休”,是景語,實亦情語,是詞人在抒寫壯懷的基礎上,結合時序、環境添上的精彩的一筆。“楓葉荻花秋瑟瑟”,江上蘆荻本來就是最容易能觸發感情的景物,而今這棲身江邊、遠離人世塵囂的蘆荻,似乎也洞悉詞人騷動、不平的心境,應和著詞人心靈的顫動,發出蕭蕭之聲,無止無休。人情物志,兩相融合。這種融情于景的結尾,極富蘊藉之致,須得反復涵詠品味,方能得其三昧。
上一篇:《劉秉忠·南鄉子》原文賞析
下一篇:《顧貞觀·南鄉子》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