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均·瀟湘神》原文賞析
零陵作
其 一
瀟水流。湘水流。三閭愁接二妃愁。瀟碧湘藍(lán)雖兩色,鴛鴦總作一天秋。
其二
瀟水深。湘水深。雙雙流水逐臣心。瀟水不如湘水好。將愁送去洞庭陰。
這二首小令是屈大均四十五歲(1674)時(shí)在湖南零陵時(shí)所作。原作共三首,都是吊古懷今之作。湖南省水系甚豐,較大的有湘、資、沅、灃四水; 在南部還有巫、瀟、耒、春陵等較上游的水系;汩羅江不算大,在湘東北湘陰縣北部。這些水系最后都匯入洞庭湖,形成良好的水利灌溉系統(tǒng),使湖南和洞庭湖周圍成為富腴的魚米之鄉(xiāng)。所以這個(gè)得天獨(dú)厚的省份,歷史故實(shí)也特別豐富,其中有不少卻是悲劇氣氛。和這些故事關(guān)系較密切的是瀟水、湘水、汩羅江和洞庭湖。所以瀟湘和洞庭也就成為湖南的象征。一些歷史故實(shí)人物中,感人最深的要算屈原、舜和娥皇、女英二妃了。屈原在楚騷中,如《九歌》把一些歷史人物神化了,如東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等; 后人也把屈原神化了。瀟湘神就是指這些神化了的人物,由從而形成這個(gè)詞牌。
這兩首小詞是就詞牌本意來寫的。第一首憑吊的是屈原和娥皇、女英二妃,所以第二句說“三閭愁接二妃愁。”三閭指的就是屈原,因屈原曾做過三閭大夫。《小學(xué)紺珠》:“三閭: 昭、屈、景”,是當(dāng)時(shí)楚國的三大貴族。二妃即娥皇、女英,舜之后妃。屈原名平,任戰(zhàn)國時(shí)楚懷王的左徒,為小人所讒,被疏而不用,復(fù)被其子楚頃襄王放逐。屈原遂行吟澤畔,作《離騷》及《懷沙》之賦,懷石自沉汩羅江而死。屈原忠君為國,卻遭放逐被迫自溺,很多后人作詩作文哀其人而吊其魂。娥皇、女英為堯之二女,同事帝舜,娥皇為后,女英為妃,大舜南巡崩于蒼梧,二女聞?dòng)嵄寂R哀悼,并投瀟湘以殉。這首詞就是哀悼這些先人。第四句“鴛鴦總作一天秋”,指的是瀟湘二水相合,瀟碧湘藍(lán)名曰鴛鴦水。秋水碧澄,也為這些湘靈致哀。
第二首則主要是悼念屈原的。因?yàn)榍瓰槌淹跛璨槌曄逋醴胖穑苑Q為“逐臣”。屈原雖被逐而始終懷念君國;在死前作《離騷》、《懷沙》,在《離騷》中對(duì)存君興國“一篇云中三致意焉” (《史記·屈原列傳》),這就是“逐臣心”。至于“瀟水不如湘水好,將愁送去洞庭陰”。是說湘水將“愁”從湘南直接帶到洞庭湖而歸長(zhǎng)江大海,瀟水則僅注入湘江而止; 這些當(dāng)然只是一些文藝手法,目的是加深人們的哀思而已。原來的瀟湘神第二首(見《騷屑詞》)很簡(jiǎn)短,不妨也錄出,以窺全豹: “瀟水長(zhǎng)。湘水長(zhǎng)。三湘最苦是瀟湘。無限淚痕斑竹上,幽蘭更作二妃香”。這當(dāng)然是悼二女的。不過,最后還應(yīng)指出一點(diǎn),這幾首詞雖都是吊古之作,但必須結(jié)合作者的身世思想去讀,才能深得其味。
上一篇:《張埜·滿江紅》原文賞析
下一篇:《陳子龍·點(diǎn)絳唇》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