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
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
這首詞,計三十六字。上闋十八字,登樓寫景寄情;下闋亦十八字,憂國傷時,直抒胸臆。
上闋登樓寫景,氣魄非凡,場景宏大,別開生面,景中有情。作者所登的正是金陵城上的西樓。登高方能懷遠,何況又是天高氣爽的清秋季節呢?作者要登樓“倚清秋”,清秋是不好倚的,很明顯,開頭二句運用了倒裝句法。全句的意思是:在清爽的金秋,我憑倚著“金陵城上”的西樓。這一倒裝,突出了金陵。原來,作者家住河南洛陽。如今,由于金人南侵,致使他有家難歸、飄泊異地。因此,把金陵作為詞的開篇,實在是作者思鄉懷土的巧妙之筆。憑倚巍峨的西樓,進入作者眼簾的是“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詞的境界更為壯闊深遠。請看:那夕陽照射到天地的盡頭;奔騰不息的長江,滾滾滔滔向東流去。就“萬里夕陽垂地”而言,它比李商隱“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意境更加雋永;就“大江流”而論,它既寫實,也另有寓意。這種寓意,不是借古諷今,也不是吊古傷今,而是即景生情,對時世產生無限感慨,把憂國思鄉之心寄托在夕陽照射下的萬里闊土和奔騰的江水之中。
登臨金陵高城,憑倚巍峨西樓,俯瞰滔滔江水,遠眺無限夕陽和萬里闊土,作者的心潮怎能平靜呢?下闋,他便直接抒發胸中的激情?!爸性瓉y,簪纓散”二句,沉痛地再現了國亡家破的悲慘景象。欽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侵占中原,次年擄去徽、欽二帝,造成北宋亡國的悲劇。沒被俘虜的達官貴族一個個逃散,留下中原父老飽受煎熬。作者惜字如金,僅僅用了六個字便傾吐了亡國的恥辱,鞭撻了宋家王朝的軟弱無能,可謂一字千鈞?!皫讜r收?”是對南宋小朝廷茍安于一隅、置中原千萬生靈于不顧的質問,也是作者盼望收復失地的肺腑之言。盡管沒有岳飛《滿江紅》“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那樣慷慨激昂,然而能夠發出“幾時收”的設問,也足以看出作者的憤懣之情和憂國之心了。他的憂國之心又與心系中原緊緊連在一起?!霸囐槐L吹淚過揚州”,就是作者憂國心情的直接流露。意思是說,善解人意的秋風呵,請求你把我思念中原的一腔悲酸淚水,灑向那多災多難的揚州。揚州本是珠簾十里、“薺麥青青”的繁華都市,如今竟變成“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姜夔《揚州慢》)的一座空城。揚州之難,實際上是中原之災的一個縮影,作者要托悲風向中原父老傳達自己的憂國之淚,這是何等沉痛的語言。
這首詞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詞風清新豪放。一般的登臨之作,往往運用典故抒發思古之幽情,而這首詞既不用典,亦不思古,而是即景生情,直抒眷土、憂國、收復失地之情,于豪放中見清新。二是情景交融。登臨西樓,緬懷故土,心潮難以平靜。上闋,作者于“萬里夕陽垂地”的壯闊境界中,用上了“大江流”這一江景恰到好處地表現了難以平靜的心潮,更巧妙的是,上闋的江流與下闋的淚流融為一體,此情此景的融洽,可謂天衣無縫了。作者能夠寫出這樣膾炙人口的詞作,是與他的生活歷程有關的。四十五歲以前,作者隱居不仕,過著“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的飄然閑適生活,并以豪放的詞筆自稱:“我是清都山水郎?!?《鷓鴣天·西都作》)現實的經歷,生活的情趣,使他對祖國的山水懷有深情。然而,金兵入侵,他卻成了一個逃亡者,匆匆來到金陵,懷土憂國之情就不能不一下子迸發了。
上一篇:《登雨花臺·清·魏禧》賞析
下一篇:《示兒·宋·陸游》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