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賦《秋水》原文與翻譯、賞析
《莊子》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②,涇流之大③,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④。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⑤,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⑥,望洋向若而嘆曰⑦:“野語有之曰⑧,‘聞道百⑨,以為莫己若’者⑩,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11),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12),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13)。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14)。”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15);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16);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17)。今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丑(18),爾將可與語大理矣(19)。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20);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21),不可為量數(shù)。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23),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24)! 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25)?計中國之在海內(nèi)(26),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27)?號物之數(shù)謂之萬,人處一焉(28);人卒九州(29),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30)? 五帝之所連(31),三王之所爭(32),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33),盡此矣(34)。伯夷辭之以為名(35),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36)?”
〔注釋〕
①本篇節(jié)選自《莊子·秋水》。秋水,是本篇開頭二字,用作篇題。秋水,華北的雨季在秋天,雨季一到,河水暴漲,稱為秋水。時至,按季節(jié)到來。時,指時令、季節(jié)。②百川,泛指河流的眾多。川,河流。河,黃河。③涇(jing京)流,暢通無阻的流水。涇,通。④兩涘(si似),兩岸。渚(zhu主),水中的沙洲。崖,高岸。辯,同“辨”。⑤于是焉,同“于是乎”,意為因此么。焉,語氣詞。河伯,黃河之神。相傳姓馮(ping憑)名夷。欣然,高興的樣子。⑥旋,掉轉(zhuǎn)。面目,指頭部。⑦望洋,也作“盳洋”、“望羊”,仰視的樣子。若,海若的簡稱,海神名。⑧野語,俗語。⑨道,道理。百,泛指事物之多。⑩莫己若,沒有誰比得上自己。若,如,像。己是若的賓語。(11)且夫,發(fā)語詞,常用于一個論點的開頭,表示將進一層發(fā)表議論。少(shao),作動詞用,意動用法。即“以……為少”。仲尼,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字。輕,也是意動用法。即“以……為輕”。伯夷,商代末年孤竹君的長子。起初孤竹君指定次子叔齊作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齊讓位給他,他不肯接受。后來兄弟兩人又反對周武王伐商,以不食周粟表明自己的忠心,結(jié)果都餓死在首陽山上。所以古人稱他們?yōu)榱x士。(12),窮,盡。(13)殆(dai代),危險。(14)長,長久,永遠。大方之家,明白大道理的人。(15)拘,束縛,局限。虛,同“墟”,指居住的地方。(16)夏蟲,只有在夏天才能生存的昆蟲。篤(du堵)于時,被生活的時令所限制。篤,作固解,引申為限制、局限。(17)曲士,鄉(xiāng)曲之士,指見識寡陋的人。束,拘束,束縛。(18)爾,你,你的。丑,鄙陋,低劣。(19)大理,大道理。(20)尾閭(lu驢),相傳是海底排水的地方。泄,泄漏。已,止。虛,空。(21)江河,長江、黃河。(22)自多,自滿。(23)自以,自知。比形,具有某種外形。陰陽,這里指氣而言,中國古代有一派哲學家認為:世界萬物都是因陰陽兩氣的交互作用而產(chǎn)生的。(24)方,正。存,這里指存有……想法。奚,怎么。(25)礨(lei磊)空,小孔穴。一說是指蟻穴。大澤,大湖泊。(26)中國,指當時黃河中下游一帶的中原地區(qū)。(27)稊(ti提)米,小米粒。大倉,儲存糧食的大倉庫。(28)號物,稱呼物品。數(shù),多。人處一焉,人類只不過是居于萬物中的一種。處,居。下文的“人處一焉”,是說個人只是九州所有的人中的一個。(29)卒,盡、所有。九州,相傳中國古代曾把全國劃分為九個州,但九州的名稱各書記載不同。(30)豪末,指毫毛的末梢。豪,通毫,長而尖銳的毛。(31)五帝,指傳說中的五位古帝王。即黃帝、顓頊(zhuan xu專須)、帝嚳(ku酷)、堯、舜;一說是指伏羲、神農(nóng)、黃帝、堯、舜。所連,所連續(xù)統(tǒng)治。“連”和下句的“爭”相對舉,含有禪讓的意思,相傳舜以前的帝位都是主動相讓的。(32)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一說指夏禹、商湯和周代的文王、武王。這三位君主都是用武力奪取政權(quán)的。爭,爭奪。(33)任士,承擔重任的賢能之士。勞,勤勞。(34)盡此矣,都不過盡同于毫末罷了。這是說上述五帝、三王、仁人、任士的所連、所爭、所憂、所勞,雖然都是天下大事,但拿它和整個宇宙相比,就如同馬體上的毫末那樣微小了。(35)辭,辭讓。之,代詞,這里都指天下。(36)向,從前往昔。
〔分析〕
《秋水》是《莊子·外篇》中之一,全文運用七個寓言故事來闡述道家的哲學思想。《秋水時至》則是其中的第一個寓言故事,通過河伯與北海若的七問七答,表現(xiàn)道家的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思想。本篇只節(jié)選了河伯與北海若之間的第一次問答,但仍能體現(xiàn)出《莊子》善于運用寓言形式將抽象深奧的哲理講得形象可感的藝術(shù)特色。
按照周朝歷法,“秋”正是漲水季節(jié),此時黃河水面寬闊,浩浩蕩蕩,河伯于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不禁志得意滿。可他順河東行,卻看到“不見水端”的北海,才知道自己的夜郎自大。河伯又失落又慚愧,便向北海若老老實實地坦陳了自己所想所感。這樣寥寥數(shù)語便將河伯始則驕傲自滿,繼則悔愧交加的由喜到嘆的過程生動形象地描摹出來,使我們?nèi)缫娖淙恕⑷缏勂渎暎浞终J識到這個由自滿到謙虛的轉(zhuǎn)變中的形象的藝術(shù)魅力。
正因為河伯有這種謙虛的品性,北海若認為他是“將可與語大理”的人,便層層類推,講了一通相對主義的宏論:與河水比起來,海水是很大了,但比起天地來,又不過像小石小木在大山里一樣;四海與天地相比,中國與四海相比;人類與萬物相比,個人與人類相比,都不過像馬體上的毫末那樣渺小。甚至五帝三王,仁人志士的所作所為,也都是如此。
本來,我們看問題總是要與某個參照系作比照的。認識到事物的相對性是正確的,也是極有意義的。單就這個寓言故事而言,它闡明了一切有限大的事物都不過是無限大的宇宙中的一小部分,對于反驕破滿極有啟發(fā),也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北海若的層層推理脈絡清楚、邏輯性強,很有說服力。
但是,若從河伯與北海若的七問七答的整體來看,我們會發(fā)現(xiàn)它走向了一個極端,將相對性擴大到否認相對之中有絕對的相對主義,對河伯欲“大天地而小毫末”的想法也予以否定,否認事物之間有質(zhì)的差別,這就走向了虛無主義。誠然,天地相對于無窮無盡的宇宙也不算大,毫末相對于“至小”也算不上小,但天地與毫末之間畢竟還是有絕對數(shù)量的大小的,這種相對之中的絕對也是不容抹煞的。《莊子》論理的層層推進極有氣勢,容易令人眩惑,不仔細分析就不能發(fā)現(xiàn)它理論上的錯誤,從而陷入認識論上的虛無主義,這是我們一定要注意的。
僅從我們節(jié)選的第一次問答來看,它闡明了事物的相對性的道理,對破除驕傲自滿有啟發(fā)教育意義。從藝術(shù)上講,它運用寓言方式將抽象的哲理講得深入淺出,使人易于接受。具體的描述則形象生動,寫黃河是浩浩蕩蕩,洶涌澎湃,氣勢宏偉;寫北海則渺茫空曠,茫無際涯,意境開闊;寫河神是由喜到嘆,由驕傲自滿到謙虛好問,形神兼?zhèn)洌鷦涌尚?寫北海若則以他滔滔不絕的雄辯和推理顯示出他的胸襟開闊,思路清晰,儼然是一位洞穿宇宙的睿智哲人。本篇很好地體現(xiàn)了《莊子》散文善用寓言、比喻,生動活潑,想像豐富,汪洋恣肆的浪漫主義藝術(shù)特色。
上一篇:散文賦《祭石曼卿文》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散文賦《種樹郭橐駝傳》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