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道·竹枝詞》原文賞析
時阻風安鄉河中
儂家生長在河干。夫婿如魚不去灘。冬夜趁霜春趁水,蘆花被底一生寒。
在文學創作中,袁宏道力求創新,反對模擬,主張直抒胸臆,提倡向民歌學習。他寫的十余首竹枝詞,就是向民歌體學習的成果。
萬歷三十二年(1604),袁宏道在家鄉的一次旅行中,被大風阻于公安縣南的安鄉河中。閑來無事,故鄉山水在望,故鄉父老鄉親在辛苦奔忙,詞人心有所動,寫下了四首竹枝詞。“儂家生長在河干”是其中第四首。“儂家”是女孩子自稱語; 這里以第一人稱,用一個漁家少婦的口氣來寫這首詞,顯得親切無隔,是一種典型的民歌風味。“河干”即河岸。這句是說,我生在安鄉河邊,喝著這安鄉河水長大。長大了嫁給河上的漁家小伙子。他整天打魚——“夫婿如魚不去灘”——自己也象魚兒一樣,時時不離開河灘。應該說,這首詞雖然寫的是漁家兒女,但多少也滲入了作者自己對于家鄉的深情。這組竹枝詞的前三首就是對故鄉山水的禮贊。但他更關心的是家鄉的百姓們。“冬夜趁霜春趁水,蘆花被底一生寒”,就抒發了對故鄉人民的痛苦的深切同情。嫁了夫婿,是為了過上溫暖的家庭生活。可是,為了生計,夫婿冬夜里要趁霜打魚,春夜里更要趕春汛,一年到頭,夜夜總不歸來,蘆花被下,“儂家”一生之中就只能忍受著這孤獨寒冷了。蘆花被,是以蘆花為填充物的被子,比起棉絮被,當然是很不耐寒的。可是,對于窮人來說,不用蘆花又能用什么呢? 《太平御覽》三四《孝子傳》中說,孔子大弟子閔子騫孝順后母,后母卻虐待他,以蘆花充絲絮來給他做寒衣。一千多年后,元代詩人吳景奎還有《蘆花褥》一詩,可見幾千年來,蘆花一直是窮人的“專利”。三四句也可以看作是互文見義。實際上,漁家少婦也不一定就在睡覺。冬夜春朝,她也必須趁霜趁水做事。“蘆花被底”也可理解為這組詞其二所說的“蘆花枝上水痕新,南市東村打白鱗”。(《袁宏道集箋校》) 夫婿穿行于蘆花枝下打魚,苦寒一生;“儂家”也是趁霜趁水織網,同樣苦寒一生。
袁宏道的詩詞,雖然有提倡閑適,逃避現實的一面,但從這首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也有深切同情勞動人民,不滿社會現實的一面。雖然僅僅是同情和不滿而已。
上一篇:《蔡松年·相見歡》原文賞析
下一篇:《魏允枚·蘇幕遮》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