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李牧破匈奴》原文與翻譯、賞析
李牧者②,趙之北邊良將也。常居代雁門③,備匈奴④。以便宜置吏⑤,市租皆輸入莫府,為士卒費⑥。日擊數牛饗士⑦,習射騎⑧,謹烽火⑨,多間諜⑩,厚遇戰士(11)。為約曰(12):“匈奴即入盜(13),急入收保(14),有敢捕虜者,斬(15)!”匈奴每入,烽火謹,輒入收保,不敢戰。如是數歲,亦不亡失(16)。然匈奴以李牧為怯,雖趙邊兵亦以為吾將怯。趙王讓李牧(17),李牧如故。趙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將。
歲余,匈奴每來,出戰; 出戰數不利,失亡多,邊不得田畜(18)。復請李牧,牧杜門不出(19),固稱疾(20)。趙王乃復彊起使將兵(21),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22),乃敢奉令。”王許之。
李牧至,如故約(23)。匈奴數歲無所得,終以為怯。邊士日得賞賜而不用(24),皆愿一戰。于是乃具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25),悉勒習戰(26),大縱畜牧(27),人民滿野。匈奴小入(28),佯北不勝(29),以數千人委之(30)。單于聞之(31),大率眾來入(32)。李牧多為奇陳(33),張左右翼擊之(34),大破殺匈奴十余萬騎。滅襜襤(35),破東胡(36),降林胡(37),單于奔走。
其后十余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鑒賞】 《李牧破匈奴》記敘了趙國良將李牧保衛邊疆、大破匈奴的戰績;歌頌了李牧不急功,不近利,不逞匹夫之勇,不計個人得失,甚至不惜觸怒趙王而罷將失官,一切以戰事為重,一切以護邊為重的愛國精神;塑造了貌似“不敢戰”,實則英勇善戰,貌似“怯弱”,實則大智大勇,匈奴“小入”則“佯北不勝”,匈奴“大入”則“大破大勝”,善為奇謀,獨具風采的良將形象。
通篇用“賦”的手法,且輕描淡寫、平實道來,然淡中有濃、平中有奇、舉重若輕。平實的陳述與李牧“大破殺匈奴十余萬騎。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單于奔走。其后十余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的豐功偉績,形成強烈的反差,鮮明地托出了一代良將的形象,真可謂“看似尋常最奇崛”,以平凡現神奇,以淡泊寄至味。
本篇還采用欲揚先抑的手法。文章先寫李牧“不敢戰”,寫匈奴“以李牧為怯”,趙邊兵“亦以為吾將怯”,趙王也因此“讓李牧”,“使他人代將”。然正是敵強我弱情況下的良將之“怯”,得以使邊疆“如是數歲,亦不亡失”,遠遠勝過“他人”的匹夫之“勇”,并最終大破匈奴。這種以 “怯”寫勇,以“不敢戰”寫“大破之”的手法,使李牧的形象特別突出,獨具異采。
另外,本篇還用“他人”逞匹夫之勇而“出戰數不利,失亡多”與李牧的良將之“怯”而“數歲,亦不亡失”作對比,證明了李牧以“不戰”為戰的策略的英明。同時,文章最后一句“其后十余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既補足了李牧護邊的功績,又有力地照應了開篇的“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也”,使文章首尾完整,渾然一體。
上一篇:陳獨秀《本志罪案之答辯書》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李翱《楊烈婦傳》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