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十二首
(其五)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荏苒歲月頹,此心稍已去。
值歡無復(fù)娛,每每多憂慮。
氣力漸衰損,轉(zhuǎn)覺日不如。
壑舟無須臾,引我不得住。
前涂當(dāng)幾許,未知止泊處。
古人惜寸陰,念此使人懼。
這首詩是陶淵明《雜詩》十二首中的第五首,約作于晉安帝義熙十年(414年)前后。作者當(dāng)時50歲了,已在隱居生活中步入晚年。詩中抒寫了人生短促、壯志難酬的感慨,并包含著及時努力的自勉,對我們?nèi)嫔钊氲亓私馓諟Y明的思想、人格有重要的意義。
首四句,詩人深情地回顧了少壯時代的情懷、志向。 “少壯時”,當(dāng)指詩人尚未出仕的時期,那時的詩人涉世未深,對世道人情的險惡、官場的齷齪尚無切身體驗,樂觀單純,心雄氣壯,對未來充滿美好的憧憬。 “無樂自欣豫”,是說沒有樂事也自欣悅、歡樂,正十分傳神地再現(xiàn)出他這種奮發(fā)昂揚的精神狀態(tài)。 “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猛志”, 猶壯志; “逸”,越出。 “騫”,展翅貌,此用作動詞, “翮”,鳥羽,代指翅膀; “翥”,飛翔。這兩句詩暗用《莊子·逍遙避》中大鵬的典故,把作者四海之大都無法包容的宏偉志向的形象地展示出來。這樣的“猛志”,當(dāng)然不可能指個人的功名富貴,飛黃騰達而言,只能是詩人在《感士不遇賦》中所說的“大濟于蒼生”的人生理想。陶淵明晚年的詩中經(jīng)常憶及自己的青年時代,除本詩外,如“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擬古》第八)、“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jīng)”(《飲酒》十六),等等,這不僅是對一生中美好年華的懷戀,也反映出詩人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
隨著歲月的流逝,詩人對“真風(fēng)告逝,大偽斯興”的現(xiàn)實,逐漸有了清醒的認識,深深感受到自己的理想與人格不為社會所容, “雖懷蘭而抱瓊,徒芳潔而誰亮?”(《感士不遇賦》)他的心境不能不發(fā)生巨大的變化。 “荏苒歲月頹,此心稍已去?!薄败筌邸?,時間的推移; “頹”,水下流,喻時間流逝。 “此心”,指少壯時的情懷;“稍”,逐漸; “去”,消逝。與“無樂自欣豫”的青年時代形成鮮明對比,他變得“值歡不復(fù)娛,每每多憂慮。”遇到歡樂的事也不再感到愉快,常常在憂慮中煎熬。于心情的變化同時,“氣力漸衰損,轉(zhuǎn)覺日不如。”“日不如”,一天不如一天。體力的每況愈下,提醒詩人衰老已經(jīng)到來。“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離騷》)他原已沉重的憂慮之上,更增添了與屈原相似的緊迫感,很自然地引起下文的感慨。
“壑舟無須臾,引我不得住,前涂當(dāng)幾許,未知止泊處?!薄佰种邸?,語出《莊子·大宗師》: “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澤, 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a href="http://www.tenkaichikennel.net/cidian/zhuangzi/"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莊子這段話根據(jù)郭象的注釋,意在“言生死變化之不可逃”。此處因以“壑舟”代指生命的遷化, “壑”,深溝; “須臾”,片刻。 “前涂”,此指未來的時光, “幾許”,多少。 “止泊處”,船只停泊之處,喻人生的歸宿。這幾句詩層層遞進,抒發(fā)時不我待,來日無多的感慨,情調(diào)十分低沉抑郁。但詩人并未進而引出諸如“傾家持作樂,竟此歲月駛”(《雜詩》之六)那種及時行樂的消極情緒,而是急劇地向上一轉(zhuǎn),發(fā)出激昂慷慨而又帶有幾分悲涼的呼號: “古人惜寸陰,念此使人懼?!薄肮湃恕本?,語出《淮南子》: “圣人不貴尺之璧,而貴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薄皯帧保艘隇轶@警之意。在前文的鋪墊下,這兩句詩成為全篇感情的凝結(jié)點,既抒發(fā)了“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雜詩》之二)的痛苦與憤激,也包含著“及時當(dāng)勉勵,歲月不待人”的自勉,表現(xiàn)出在無所作為的隱居生活中虛度光陰的不甘,蘊含是極為深廣的。
這首詩結(jié)構(gòu)井然有序,從少壯到晚年,隨著年紀(jì)的變化抒寫感情的變化。如吳瞻泰《陶詩匯注》中所云“詩意極有漸次,層層翻轉(zhuǎn),所謂情隨年減也。”不過應(yīng)該注意的是詩中的感情亦有起伏跌宕,并非一味地“情隨年減”。
陶淵明歷來被視為“隱逸詩人之宗”。而在這篇作品中,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那顆在“靜穆”的表象后面騷動不已的壯心。龔自珍有詩云, “陶潛酷似臥龍豪,萬古潯陽松菊高。莫信詩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騷》?!弊T嗣同也曾說: “陶公,慷慨悲歌之士也,非無意于世者,世人惟以沖澹目之,其失遠矣。”這些論斷才真正觸到了淵明的本心。
本詩的語言多用口語,樸素真率,不假雕琢,如從胸中自然流出;雖用了幾處典故,但并未破壞整體風(fēng)格的和諧統(tǒng)一,反倒增加了作品的意蘊,更耐人尋味,典型地反映了陶詩“質(zhì)而實綺,枯而能腴”(東坡語)的藝術(shù)特征。
上一篇:雜詩十二首|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玩月城西門廨中|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