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詩詞鑒賞《 柳絮詞五首》其一:如夢令·詠絮(1)(湘云)
其一:如夢令·詠絮(1)(湘云)
豈是繡絨殘吐,卷起半簾香霧(2)。
纖手自拈來(3),空使鵑啼燕妒(4)。
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別去(5)。
【注釋】
(1) 如夢令,詞牌名,屬小令(58字以內為小令,59—90字為中調,91字以上為長調),單調(不分段的稱“單調”,分為上下兩段的稱“雙調”,分為三段、四段的稱“三疊”、“四疊”)。詠絮,點明此首詞內容的題目(下同)。絮,柳絮(楊花)。李時珍《本草綱目》:楊柳在晚春葉長成后,“蕊中結黑子,蕊落而絮出,如白絨”,隨風飄揚。
(2) “豈是”二句:繡絨,刺繡用的絲絨線(也稱“絲茸線”)。殘吐,形容蠶吐絲斷斷續續。殘,不完整。香霧,形容柳絮飄揚如霧氣彌漫,因帶有贊美的意思,故稱“香霧”。
(3) “纖手”句:纖(xiān)手,柔美的手,舊指美人的手。《古詩十九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自拈來,隨手拈來。
(4) “空使”句:徒然使杜鵑啼叫、燕子嫉妒。此句意思:柳絮、杜鵑、燕子多見于晚春,美人與柳絮親近,杜鵑、燕子以為和它們爭奪有限的春光,故又啼叫又嫉妒。
(5) “且住”三句:且住,暫且留住。別去,離別而去。此句意思:杜鵑、燕子用不著嫉妒,請柳絮暫且留住,不要使春光隨同逝去,讓杜鵑、燕子共同多享受春光。
【譯文】
晚春時節,是什么在眼前閃現?難道是繡花絲從蠶腹陸續吐出?不!是東風卷起的半窗柳絮,如彌漫的香霧。簾內美人伸出柔美的手隨便拈了一把,徒然惹得杜鵑啼鳴、燕子嫉妒。柳絮啊,請你暫且留住,暫且留住!不要讓美好的春光同你一道離去。
其二:南柯子(1)·詠絮(探春、寶玉)
空掛纖纖縷,徒垂絡絡絲(2)。也難綰系也難羈,一任東西南北各分離(3)。落去君休惜,飛來我自知(4)。鶯愁蝶倦晚芳時,縱是明春再見隔年期(5)!
【注釋】
(1) 南柯子:詞牌名,也作“南歌子”,屬小令,雙調(此詞牌亦有單調)。
(2) “空掛”二句:纖纖,細微的意思。縷,絲縷。絡絡,纏繞的意思。絲,絲縷。全句指垂掛在柳樹枝上的初綻的柳絮。
(3) “也難”二句:綰系(wǎn jì),把長條形或零散的東西拴住打結或扣在一起。羈(jī),使停留。一任,聽憑,任由。全句指被風吹起飄揚的柳絮。兩個“也”,副詞,疊用,強調兩事并列同等。
(4) “落去”二句:以柳絮的口吻說,我們飄泊逝去,勸君不要惋惜,我們會回來的(再度開花),什么時候,我們自己知道,但不告訴你。詩句充滿悵然而期待的情緒。
(5) “鶯愁”二句:鶯愁蝶倦,“愁”與“倦”為互文,即鶯與蝶又愁又倦。晚芳,代指晚春時節。縱是,縱然是(肯定的意思)。隔年期,隔了一年的時間。全句以詩人的口吻說,柳絮再度開放飛揚,要等到明年的晚春,整整隔了一年,表達充滿期盼而迫切的心情。
【譯文】
柳絮初綻,柳樹上白白地掛著細微的絨線,徒然地吊著纏繞的細絲。當她們成熟飄揚時,就難把她們拴住、難把她們羈留,只好任由她們東西南北各自飄散分離。“我們飄泊逝去,勸君不要惋惜;我們會回來的,何時回來,我們自己自然是知道的。”“你們縱然一定回來,我再見到你們時,也要整整隔上一年,直等到明年鶯蝶沒精打采的晚春時節。”
其三:唐多令(1)·詠絮(黛玉)
粉墮百花洲(2),香殘燕子樓(3)。一團團逐隊成球(4)。飄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流(5)。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6)!嘆今生誰舍誰收(7)?嫁與東風春不管(8),憑爾去,忍淹留(9)。
【注釋】
(1) 唐多令:詞牌名,屬中調,雙調。
(2) “粉墮”句:粉,喻指柳絮,因其色白而飄揚,似香粉飛揚。百花洲,在江西省南昌市東湖中,相傳昔日遍植奇花異卉,百花爭艷,故名百花洲。明代已成名勝;新中國成立后建為八一公園。唐太和三年(公元829年),吏部沈公(述師)為江西觀察使,杜牧為其幕僚,見沈經常帶著曾為歌妓的愛妾張好好在東湖上游宴歌舞。沈死后,張好好流落洛陽東城,其景甚慘,杜牧“重睹好好,感舊傷懷,故題詩贈之”(見杜牧《張好好》詩序)。黛玉借用百花洲代指張好好歌舞處,以柳絮飄落百花洲喻指張好好好景不長,遭際結局悲慘。
(3) “香殘”句:香,喻指柳絮;殘,殘留的意思。燕子樓,在江蘇省徐州市。相傳唐貞元時,尚書張建封的愛妾關盼盼在張死后獨居此樓(見白居易《燕子樓》詩序)。按盼盼實系建封子張愔之妾(見宋代陳振孫所撰《白文公年譜》考訂)。后因以“燕子樓”指遭遇不幸的薄命女子居住之處。文天祥《滿江紅·和王夫人〈滿江紅〉韻》詞:“燕子樓中,又捱過幾番秋色。”黛玉以柳絮的香氣殘留在燕子樓,喻指關盼盼的香魂留在燕子樓。句意與上句同。
(4) “一團團”句:形容柳絮飄揚的狀態,團團白絮,有時排成長隊,有時結成圓球。
(5) “飄泊”三句:空繾綣,徒然情意纏綿。繾綣(qiǎn quǎn),形容情意深厚、纏綿。說風流,談說風流。風流,美人(這里指柳絮)的美姿風韻。花蕊夫人《宮詞》:“年初十五最風流。”
(6) “草木”二句:詩人的口吻,感嘆柳絮正當青春年華,竟滿頭白發了。韶華,比喻美好的青春時代。白居易《香山居士寫真》詩:“勿嘆韶華子,俄成皤叟仙。”
(7) “嘆今生”句:柳絮的口吻,感嘆是誰拋棄了我,又有誰能收留我。
(8) “嫁與”句:嫁與東風,喻指柳絮隨東風飄揚。蘇軾《南歌子》詞:“莫翻紅袖過簾櫳,怕被楊花勾引嫁東風。”
(9) “憑爾去”二句:春的口吻。憑爾去,聽憑你嫁給東風而去。忍,忍心,猶言不忍心。淹留,逗留,這里是留住的意思。
【譯文】
晚春時節,柳絮飛揚,百花洲有它隕落的身影,燕子樓有它留下的余香。當柳絮滿天飛舞時,團團白絮有時排成長隊,有時結成圓球。柳絮的飄泊生涯,也像美人的薄命,徒然有著深厚纏綿的情意,也不要談說美姿風韻了。柳絮草木也懂得悲痛憂愁,正當美好的青春時光,竟然已經白發滿頭。“可嘆今生啊,是誰拋棄了我,又有誰能收留我?”不管它是否愿意,春把它嫁給了東風便不管了,春說:“你不是在嘆息有誰能收留你嗎?現在東風娶了你,聽憑東風帶你而去,我是不忍心留住你!”
其四:西江月(1)·詠絮(寶琴)
漢苑零星有限,隋堤點綴無窮(2)。
三春事業付東風(3),明日梨花一夢(4)。
幾處落紅庭院,誰家香雪簾櫳(5)?
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離人恨重(6)!
【注釋】
(1) 西江月,詞牌名,屬小令,雙調。
(2) “漢苑”二句:漢苑,漢時皇家花園。點綴,襯托、裝飾。無窮,極言楊柳多、柳絮多。隋堤上遍植楊柳,詳見第五十一回《懷古絕句十首·廣陵懷古》注釋(2)。
(3) “三春”句:三春事業,指百花盛開、草木繁盛的春天景象。付東風,托付給東風。
(4) “明日”句:此句意思是,春景苦短,柳絮隨東風而去,不久梨花般晶瑩潔白的柳絮轉眼消逝,如一場夢。明日,非實指,極言時間短促。
(5) “幾處”二句:落紅,落花。香雪,喻指柳絮。幾處、誰家,猶言處處、家家(互文)。全句說到處花落、柳絮飛,感嘆春景短暫。
(6) “偏是”句:離人,出遠門在外的游子、旅客,離別家鄉、親人的人。恨重,離人看到楊花飄逝離愁別恨更深重。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譯文】
不管是漢時皇家花園中有限的柳樹散布的零星柳絮,還是隋代大運河岸堤上眾多柳樹撒放的無數柳絮,連同其他春景,一齊托付給了東風。春景苦短,不久梨花般潔白晶瑩的柳絮轉眼消逝,仿佛一場夢。多少人家落花滿庭院,哪一家的簾櫳沒有沾上香氣可聞的柳絮?這種景象江南江北都一樣,偏偏旅客們看到,離愁別恨更加深重了!
其五:臨江仙(1)·詠絮(寶釵)
白玉堂前春解舞(2),東風卷得均勻。蜂團蝶陣亂紛紛(3)。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4)。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5)。韶華休笑本無根(6)。好風頻借力,送我上青云(7)!
【注釋】
(1) 臨江仙,詞牌名,屬中調,雙調。
(2) “白玉堂”句:白玉堂,襯托柳絮的不平凡。春,代指柳絮。解(xiè),舊時民間藝人走江湖表演的技藝,如“賣解度日”;“紅娘子原是賣解的”。這里作動詞:表演。
(3) “蜂團”句:“團”與“陣”為互文,即蜜蜂、蝴蝶成群結隊,有時抱成團團,有時又像隊伍排陣。
(4) “幾曾”二句:幾曾,何時曾經。豈必,難道必定。委,委棄,即拋棄,丟棄。芳塵,沾有落花香氣的塵土。陸游《卜算子·詠梅》詞:“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全句用反問的語氣否定了柳絮“隨流水”、“委芳塵”。
(5) “萬縷”二句:萬縷千絲,形容飄揚中的柳絮千絲萬縷,帶上了感情色彩。任他,任由他。他,應為“它”或擬人“她”,指柳絮。
(6) “韶華”句:韶華,美好光景,指春光。本,根源,根基。根,事物的本原、根本。獨孤及《夢游賦》:“止水不波,浮云無根。”本無根,意謂柳絮沒有根基。
(7) “好風”二句:好風,指東風(春風)。好風頻借力,頻頻(不斷地)憑借好風之力。“頻”,多數版本中作“憑”。我,指柳絮。青云,指高空,比喻人們取得的高的名位、地位。
【譯文】
柳絮常在白玉堂前表演春之舞,東風把她們吹送到位,分布均勻。春將歸去,蜜蜂圍成團,蝴蝶排成陣,一派緊張亂紛紛。柳絮卻坦然:“我們何時曾隨著流水逝去?我們難道一定要拋在泥土化作香塵?”千絲萬縷情意深,柳絮本性終不改,任憑在東風的幫助下,隨時相聚或分離。“春光啊,請不要嘲笑我們原來沒有根基,憑借好風的強勁力量,送我們直上高高的青云!”
【鑒賞】
寶玉和姐妹們先后兩次成立詩社,“詠絮”情節安排在后,除了季節因素外,另有深意
當初成立“海棠社”及隨后的幾次詩會,何等的熱鬧。如今成立新的“桃花社”,“詠桃花”詩會未能舉行,后來“時值暮春之際,湘云無聊,因見柳花飄舞”,便作了一首“詠絮”詞,寶釵、黛玉看了,覺得“好得很,又新鮮又有趣兒”,于是叫來李紈、寶玉、探春、寶琴,湊了個“詠絮”詞會,氣氛大不如之前熱鬧了。而后,“桃花社”沉寂,再沒有開展活動,直至中秋時節,湘云懊惱地說“社也散了,詩也不做了”,賭氣地和黛玉舉行了兩個人的“詩會”,在從賈母等人賞月處傳來嗚咽悠揚的竹笛聲中進行聯句,不要說不熱鬧,簡直可以說是悲涼了。再看前后詩會內容,當初的“詠白海棠”、“詠菊”、“詠紅梅”等詩,詩的情景、意境何等的美妙動人。而現在的“詠絮”,除了寶釵的那一首外,其余人的“詠絮”都是一派傷感情調、悲涼氣氛,連寶琴的那一首,“終不免過于喪敗”。本來柳絮開在暮春時節,以其無根、飄泊性及短命,具有“紅顏薄命”象征意義。曹雪芹在這里安排“詠絮”情節,除了季節因素外,還有著另外的深意。“詠絮”的冷冷清清,柳絮的薄命象征意義,及隨后情節的悲涼氣氛,是與鎏金歲月已經過去,“最后的晚餐”已經吃過,正面、直接描寫寶玉與大觀園眾多女子的悲劇命運、悲劇結局的序幕已經拉開互為映照的。
五首“詠絮”詞,第一首《如夢令》為湘云所作。時值暮春,楊花飛舞,湘云是在無聊時看到楊花,“便偶成一小令”。這是說,這首小令是未多加思索的游戲之作,也是一首“即景小品”,把柳絮比作繡絨、香霧,又說美人漫不經心地伸出纖手拈了一些柳絮,惹得杜鵑、燕子又是啼叫又是嫉妒,詩意美麗而富有趣味。但結句呼喚柳絮停住,不要讓春光一同離去,這就烙上了惆悵感。
第二首《南柯子》為探春和寶玉共同完成。上闋是探春所作,描寫柳絮“東西南北各分離”,又是非人力可以改變的(“也難綰系也難羈”),明顯的帶有傷感。寶玉作的下闋,從柳絮“東西南北各分離”引起遐思,與其說寶玉是在寫柳絮,倒不如說寶玉是在寫一位可心可愛,又有點詭秘的女子,她對寶玉說:“我離去了,你不要惋惜,我會回來的,什么時候回來,我自己自然是知道的,但不告訴你!”寶玉說:“我知道你會回來的,那是在明年的晚春,要讓我盼望、等待一年時間啊!”這樣的描寫,太符合多情公子寶玉的性格及其一貫的對美麗多情女子的情感了。另外,他一方面推說自己作不好而不作,情愿受罰,一方面看到探春作了上半首,下半首擱淺了,就自告奮勇、興致勃勃地幫探春續寫完,這也活靈活現地表現出寶玉對自己的事豁達不拘,偏喜歡在女子堆中湊趣的性格特征。
第三首《唐多令》為黛玉所作。此首“詠絮”詞總的基調是“悲愁”。“詠絮”詞會緊接在黛玉作《桃花行》之后,可以想象,黛玉還沒有從“花落人亡”、落得“寂寞簾櫳空月痕”的凄涼悲愁的陰影里走出來,當然主要還是由她的不幸身世、悲劇命運及多愁善感的性格特點所決定的,還與曹雪芹已經開始正面、直接描寫寶玉和大觀園眾多女子的悲劇命運、悲劇結局有關。詞的開頭描寫柳絮隕落百花洲、殘香留在燕子樓,以此來比喻薄命女子的不幸境遇與可悲結局。其實這是借喻,是黛玉自己身世命運的寫照,是對她在前面《五美吟》中所說的“紅顏薄命古今同”的又一次詮釋。接著哀嘆柳絮命薄,空有真摯深沉的感情與美姿風韻——黛玉明是哀嘆柳絮,實是哀嘆自己。詞的下闋首先描寫柳絮悲愁至深,而這種至深的悲愁主要是愁自己的命運歸宿,借喻的成分更重,黛玉悲愁的核心內容不就是自己的命運歸宿嗎?接著描寫春將柳絮嫁給了東風,東風挾裹柳絮而去,柳絮的命運歸宿由不得自主,而是被春、東風所掌控、所擺布,以致造成了柳絮的悲劇結局。這樣的描寫象征意義也是很明顯的:春、東風代表了強大的封建專制勢力。這個勢力,黛玉不自覺,但她確確實實感覺到了,她是無法戰勝它的,以致自己注定得不到理想、追求中的幸福結局。這正是引起黛玉一貫以來悲愁的根本原因。
第四首《西江月》為寶琴所作。此首詞描寫柳絮,從漢苑寫到隋堤,從江南寫到江北,表明寶琴見多識廣,這與她跟著父親跑遍各地許多地方,閱歷廣有關。李紈等評說此首詞“聲調悲壯”,寶釵評說“過于喪敗”。從上闋的“漢苑”、“隋堤”兩句和下闋的“幾處”、“誰家”兩句的聲調來看,確實帶有感慨甚至傷感的情緒,一如她在十首懷古詩中表現的滄桑感。至于給人以“喪敗”的印象,當主要指詞的結句“偏是離人恨重”。寶琴為什么也會在“詠絮”詞中流露出“喪敗”的情緒?她在《紅樓夢》中一出場,曹雪芹就非常贊賞她,著力描繪她的才貌、品學出眾,至這次“桃花社”詞會,未見過她有什么難處、憂愁。但是,寶琴也有憂愁,也會在適當的場合流露出來,恐怕不是偶然的。第一,她跟著父親跑遍各地許多地方,既然產生了滄桑感,那么作為女孩兒家更容易產生飄泊感,柳絮的無根飄泊性勾起了她曾經有過的飄泊感。第二,飄泊生活是結束了,但父親亡故,母親痰癥(恐怕不久于人世),自己跟著兄長寄居在嬸娘(寶釵的母親)家中,嬸娘這個“家”也是寄居的,這樣的境況怎可說寶琴不會產生親人離別的孤獨、寂寞、憂愁的情緒?第三,封建時代才貌、品學出眾的女子,多在乎自己的命運歸宿。寶琴父親在世時將她許配給了京都梅翰林之子,對方是官宦之家的貴公子,表面上看門當戶對,但這位貴公子人品才學如何?是否是寶琴理想、追求中的可靠的終身伴侶?絕頂聰明的寶琴不可能無動于衷,而是會自然地產生期待而又疑慮的憂愁心情,這種心情甚至成為一塊揮之不去的心病。通過這么多的分析,寶琴也有傷感、憂愁,并且在詠無根命薄的柳絮時不經意地流露出來,也就不足為怪了。
第五首《臨江仙》為寶釵所作。她先發議論然后出示詞作。議論的意思是要為柳絮翻案:偏要說柳絮的好話,不落別人的俗套。待到李紈、湘云等看了她的詞作,都不由得拍手叫絕:果然翻案翻得好。在寶釵的“詠絮”詞中,果然不見了柳絮的無根淺薄、飄泊短命,不見了暮春的敗相、東風的無情,不見了“詠絮”人的消極低沉、傷感憂愁。在寶釵的筆下,柳絮自在快樂,盡管已是暮春時節,柳絮在白玉堂前歡樂起舞;當春將歸去,蜜蜂、蝴蝶慌張亂作一團時,柳絮卻坦然;更可貴的是積極抗爭,努力使自己不隨流水逝去,不棄泥土輾塵;柳絮莊嚴宣告,要憑借好風的強勁力量,“送我上青云”,何等的大志而有氣魄!在黛玉的“詠絮”詞中,東風是反面形象,代表專制勢力;而在寶釵的“詠絮”詞中,東風卻是那么的溫柔和順、那么的通人性,愛撫幫助柳絮。總之,寶釵的這首“詠絮”詞,相對黛玉、寶琴的“詠絮”詞,可以說是別開生面了,柳絮不是“無根薄命”,而是“志大厚命”。從根本上說,黛玉等人是“詠絮言情”,寶釵是“詠絮言志”。此首為柳絮翻案的詞,表明寶釵的遠大志向并沒有改變。她的遠大志向是“候選進宮”,假若候選成功,那就是“上青云”的事。為了實現這個志向,她努力地按照“標準”、“閨范”去為人處世,努力地與制訂、實行“標準”、“閨范”的勢力保持一致,并將它視為助自己“上青云”的好風。
統觀以上五首“詠絮”詞,與寶玉和姐妹們作的其他許多詩詞一樣,基本上都是自己身世命運、思想性格、內心秘密的訴說、訴求。
上一篇:《春夢歌(警幻仙姑)》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琴詞(黛玉)》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