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南人,登進士第。衛伯玉鎮荊南,辟為從事,建中為辰、虔二州刺史。京兆尹李鑾欲以女妻之,令改姓,昱辭。
【箋釋】
[荊南] 江陵府江陵郡,本稱荊州南郡,其地亦泛稱荊南,治所在今湖北省江陵縣。《新唐書》卷四〇《地理志》:“江陵府江陵郡,本荊州南郡。天寶元年更郡名,肅宗上元元年號南都,為府,二年罷都,是年又號南都,尋罷都。”辛文房《唐才子傳·戎昱》:“戎昱,荊南人。”《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六:“戎昱集五卷,唐虔州刺史扶風戎昱撰。”稱戎昱為扶風人。據傅璇琮《唐才子傳校箋》卷三補箋,戎昱實為扶風人。關內道有鳳翔府扶風郡,屬縣亦有扶風,即今陜西省扶風縣。
[登進士第] 《唐詩紀事》卷二八“戎昱”:“昱登進士第。”《唐才子傳·戎昱》:“少舉進士,不第,乃放游名都。”未知孰是。據傅璇琮《唐才子傳校箋》卷三及補箋,戎昱于肅宗乾元年間在浙西顏真卿幕,代宗寶應元年曾由滑州、洛陽赴長安。大歷年間歷佐江陵衛伯玉、湖南崔瓘、桂林李昌巙幕,罷桂林幕后即北返。
[衛伯玉] 《舊唐書》卷一一五《衛伯玉傳》:“衛伯玉,有膂力,幼習藝。天寶中,杖劍之安西,以邊功累遷至員外諸衛將軍。肅宗即位,興師靖難,伯玉激憤,思立功名,自安西歸長安……廣德元年冬,吐蕃寇京師,乘輿幸陜,以伯玉有干略,可當重寄,乃拜江陵尹,兼御史大夫,充荊南節度觀察等使,尋加檢校工部尚書,封城陽郡王。大歷初,丁母憂,朝廷以王昂代其任,伯玉潛諷將吏不受詔,遂起復,以本官為荊南節度等使。時議丑之。大歷十一年二月入覲,以疾卒于京師。”《新唐書》卷六〇《藝文志》:“衛伯玉鎮荊南,從事。”《唐詩紀事》卷二八“戎昱”:“衛伯玉鎮荊南,辟為從事。”據《唐才子傳校箋》卷三,戎昱佐江陵,當在大歷四五年之前,甚是。
[建中] 唐德宗年號,凡四年(780—783)。虔,虔州。治所在今江西省贛州。《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八“虔州”:“孫權嘉禾五年,分廬陵立南部都尉,理雩都,晉武帝太康三年罷都尉,立為南康郡,至永和五年移理贛。隋開皇九年平陳,罷南康郡為虔州,大業三年罷虔州,復南康郡。武德五年,又再置虔州,蓋取虔化水為名也。”辰州,治所在今湖南沅陵縣。《元和郡縣圖志》卷三〇“辰州”:“《禹貢》荊州之域。春秋時屬楚。秦為黔中郡,漢為武陵郡沅陵縣地。按《后漢書》高辛氏有畜犬曰盤瓠,帝妻以女,有子十二人,皆賜名廣澤,其后滋蔓今,長沙武陵是也。光武時尤盛,其渠帥精夫、相單程等據險為寇。精夫者,蠻為渠帥者也。漢遣將軍劉尚發兵萬余人,泝沅水入武溪擊之。山深水急,舟船不得上,蠻緣路徼戰,漢軍皆沒。后遣伏波將軍馬援等至臨沅擊破之,其單程等悉降。蠻平,因置吏。陳文帝于此置沅陵郡。開元元年改為辰州,取辰溪為名。”《新唐書》卷六〇《藝文志》:“后為辰州、虔州二刺史。”據傅璇琮《唐才子傳校箋》卷三及補箋,戎昱先任辰州刺史,似于貞元初已離辰州,并浪游江南數載,貞元七年入東都留守、御史大夫杜亞幕,約于貞元十二年(777)出刺虔州。
[李鑾] 《云溪友議·和戎諷》:“憲宗皇帝朝,以北師頻侵邊境,大臣奏議,古者和親之有五利,而日無千金之費。上曰:‘比聞有一卿能為詩,而姓氏稍僻,是誰?’宰相對曰:‘恐是包子虛、冷朝陽。’皆不是也。上遂吟曰:‘山上青松陌上塵,云泥豈合得相親。世路盡嫌良馬瘦,唯君不棄臥龍貧。千金未必能移姓,一諾從來許殺身。莫道書生無感激,寸心還是報恩人。’侍臣對曰:‘此是戎昱詩也。’京兆尹李鑾擬以女嫁昱,令改其姓,昱固辭焉。”《唐詩紀事》卷二八“戎昱”:“京兆尹李鑾擬以女嫁昱,令其改姓,昱固辭焉。”查京兆尹無名李鑾者,當系小說家附會,未足為據。
上一篇:《獻淮寧節度使李相公》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苦哉行》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