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唐代著名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今鞏義市)。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 ,是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后可分4個時期。
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年(745),杜甫過著“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他曾先后漫游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年,他在洛陽與李白結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期詩作現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為代表。
天寶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直到天寶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亂前一個月,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之職。仕途的失意沉淪和個人的饑寒交迫使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統治者的腐敗和人民的苦難,逐漸成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詩人思想發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創作了名篇《兵車行》、《麗人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和警世之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756—759年,安史之亂最盛。杜甫歷盡艱危,但創作成就很大。長安陷落后,他從鄜州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長安收復后,回京任原職 。758年5月,被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此時期的杜甫,對現實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先后寫出了《春望》、“三吏”(《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傳世名作。759年,關輔大饑。杜甫對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辭官,經秦州、同谷,于年底到達成都。此期流傳下來詩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詩中的杰作。
760年春,他已48歲,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斷續住了5年。他生活的最后兩年,居無定所。770年冬,杜甫死于長沙到岳陽的船上,年59歲。這11年間,他寫詩1000余首,多是絕句和律詩,也有長篇排律。名作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等。
杜詩現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后20多年的社會全貌,生動地記載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經歷,把社會現實與個人生活緊密結合,達到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統一。杜甫被后代稱作詩史。但杜甫并非客觀地敘事,而是在深刻、廣泛地反映現實的同時,通過獨特的藝術手段表達自己的主觀感情。在“三吏”、“三別”中,詩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憎恨野蠻的拉丁制度;但大敵當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淚勸慰被征者,表現出作者內心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杜甫有不少歌詠自然的詩。歌詠的對象往往是既聯系自己也聯系時事,是情、景與時事的交融,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在成都草堂寫的一部分詩中,詩人對花草樹木、鳥獸蟲魚的動態有細膩的觀察、無限的喜愛和深刻的體會,如《春夜喜雨》,體現了杜甫詩歌和為人的另一側面。杜甫懷念親友的詩,大都纏綿悱惻,一往情深,如《月夜》懷念妻子,《月夜憶舍弟》懷念弟弟。眾多懷友詩中,以懷念李白的最為突出。從與李白分手直到晚年,杜甫追念或談到李白的詩有15首,表現了他對李白的推崇和情誼。杜甫還以詩論詩,在《戲為六絕句》、《偶題》、《解悶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達了“轉益多師”、“別裁為體”揚棄古今而自鑄偉辭的藝術主張。
杜詩體制多樣,兼采眾長,兼工各體,并能推陳出新,別開生面。其五言古詩熔感事、紀行、抒懷于一爐。七言古詩長于陳述意見,感情豪放、沉郁,風格奇崛拗峭。其五言、七言律詩功力極高。其絕句即景抒情,反映時事,并開絕句中議論之體,別開蹊徑,貢獻頗大。
杜詩內容廣闊深刻,感情真摯濃郁;藝術上集古典詩歌之大成,并加以創新和發展;在內容與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詩歌領域,給后世以廣泛的影響。杜甫也因此被后人尊為“詩圣”。
入選教材作品
1。《望岳》(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課標教材八年級上冊,語文出版社教材七年級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義務教育教材第一冊)
2。《春望》(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課標教材八年級上冊,江蘇教育出版社教材八年級上冊,語文出版社教材七年級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義務教育教材第三冊)
3。《石壕吏》(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課標教材八年級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義務教育教材第二冊)
4。《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課標教材八年級下冊,江蘇教育出版社教材九年級下冊,語文出版社教材八年級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義務教育教材第五冊)
上一篇:莊子(戰國)
下一篇:王安石(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