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天祥
幾日隨風(fēng)北海游, 回從揚子大江頭。
臣心一片磁針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
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兵逼臨南宋京都臨安。值此危難之際,文天祥奉命赴元營談判,為元兵元帥伯顏扣留,旋押送北方,途經(jīng)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乘間逃脫。歷經(jīng)艱險,到南通幸而得舟,出北海,渡揚子江,沿海至永嘉(今浙江溫州),最終輾轉(zhuǎn)到三山(今福州),投奔剛剛即位的流亡皇帝宋端宗趙昰。這首詩即作于南通至三山的途中。
起首兩句紀行。詩人“以小舟涉鯨波”(見《指南錄后敘》),漂游于長江口以北海域,又闖過浪濤洶涌的揚子江頭。舟小浪急,其險可知。渲染一路險情,為抒發(fā)豪情壯志作好鋪墊。
后兩句明志。詩人自逃離虎口,一路不僅有元兵追捕,更常常受到宋朝將領(lǐng)的猜忌和誤解,“不得已,變姓名,詭蹤跡,草行露宿……窮餓無聊”(見《指南錄后敘》)水路又如此艱險。真可謂九死一生。但他以驚人的毅力,闖過種種難關(guān),奮然向前。其力量的淵源,在于對祖國的滿腔熱忱。在封建時代,對祖國的熱愛往往與忠君思想聯(lián)系在一起,詩人將自己向往宋朝皇帝的忠心比作磁針石,既新穎別致,又形象妥貼。末句“不”字迭見,構(gòu)成否定之否定句式,更強調(diào)突出了矢志不移的堅定信念。
小詩感情奔放,比喻貼切,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詩人眷戀祖國的赤誠之心。
上一篇:《念奴嬌 登多景樓·宋·陳亮》賞析
下一篇:《揚州慢·宋·姜夔》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