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佑宮
位于鐘祥市郢中鎮南隅,系明嘉靖皇帝朱厚熜御敕所建。1549年開始興建,1558年竣工,是興王封郢、嘉靖登極后,在鐘祥興建的第三大工程,距今已歷四百多年。元佑宮構造類似北京故宮。據明世宗《紀成碑略》記載:“朕念斯地,慶源所自,特啟建元佑宮,以崇圣、保國、恤民。乃命巡撫諸臣相度會計,集材飭具,經始于嘉靖己酉,迄戊午而告成……金碧之飾,絢麗輝煌。”其前為元佑宮門,正對宮門有巨型瓊花壁,左右兩側為延禧、保祚兩座木質牌坊,宮內中為萬壽宮殿,后為降福殿,最后為三洞閣,其配殿,左為宣法,右為衍真。萬壽宮殿前兩側立鐘、鼓樓,萬壽宮與鐘樓之間的通道上矗立著一塊高8米、寬4米,上書嘉靖皇帝御敕建元佑宮之由的龜駝巨碑。整個建筑面積為10000平方米。1981年以來,維修后的元佑宮,朱砂紅墻,琉璃碧瓦,朱楹畫棟,金碧輝煌,加之宮外荷塘相映,顯得雄偉典雅,實為中南少有的明代建筑群。
〔古詩文賞析〕 五 律 清·葉封
琳宮古縣基,碧瓦尚參差。
地接潛龍邸,門當養鶴池。
云誰種瑤草? 無路夢瓊枝。
丹闕憑虛處,天風不斷吹。
物在人非,滄桑之變,最容易引起詩人的浩嘆。
元佑宮,建成之初,規模宏大,金碧輝煌,與城北興王宮呼應望峙,同為郢中大觀。一個世紀后,當詩人葉封來到此處的時候,其情形又如何呢?
詩人首先介紹琳宮(元佑宮)奠基在具有數千年歷史的古城——鐘祥。此城因山為固,東、北、西三面石壁天造,城西峭壁尤為巉絕,故稱“石城”。據此為基,應該是根底牢靠了。但一個“尚”字就減弱了語氣,給人今不如昔之感。順次,又以一對偶句,特意交代了琳宮這塊寶地的奇異之處。“潛龍邸”指的是興王府,一代帝王——嘉靖皇帝就誕生在這里。琳宮既然與興王宮地脈相承,也就陡添了幾分靈氣。跟“潛龍邸”對舉的“養鶴池”指的是元佑宮門前的池塘。因為古人常常視龍、鶴為神異之物,所以作者將它們對舉的深層含義是為了突出琳宮的神秘與玄妙。第五句,作者突然將語調一轉,提出了誰種瑤草的疑問,這一問恰似山峰突來,巨浪急至,詩境頓開。瑤草有誰種得?瓊枝何處可尋?表面看來,似乎作者津津樂道于道家的求仙草、煉丹藥,其實,此乃用的是“春秋筆法”。嘉靖皇帝是一個道教的崇信者,越到后來就越沉迷于煉丹求仙之中,置國事于不顧。他建元佑宮,說是為了“崇圣、保國、恤民”,但結果又如何呢?生活于明末清初的詩人葉封目睹了明朝覆沒、清朝初建的歷程,特別是當他站在先朝遺下來的元佑宮前,難免產生了故國之思,對取玄天元佑之意的元佑宮多了一層感慨,參看他的《故興獻帝陵》詩,就能更明了這一點。詩人冷靜地寫道:“一雙玉魚猶宛然,三重銅棺亦徒爾。為群難保不失勢,帶劍上丘古如此,遙瞻斜照十三陵,沿護閑云暮山紫。”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作者對明朝滅亡的復雜情緒,這種情緒明顯帶有指斥失國者的色彩。“丹闕憑虛處,天風不斷吹”寫得更委婉、含蓄。“丹闕”本指宮禁內廷,此處當指元佑宮中的配殿、樓閣,它們高高地聳立著,任憑風雨不斷地吹打。丹闕尚存,人事已改,天風不斷,也翻動著世人的心靈,但是,這一切又訴于誰呢?
此詩亦虛亦實,委婉含蓄,蘊藉空靈。既顯示了元佑宮的道宮余韻,又寄托了作者的深層隱痛。特別是詩歌的最后一句,純屬天籟,意味深長。
(張清水)
〔民間文學〕 明弘治年間,在安陸州城南長壽縣(即今湖北省鐘祥市),有一座較大的道觀,當地人們常稱之為玄妙觀。觀中有位老道元佑純一,從小勤奮好學,修得道法無邊。興獻王朱佑杭封郢赴安陸州后,便與純一道人結為好友。由于興獻王獨尊道教,因此,兩人常在一起談玄悟道,賞景奕棋,明月賦詩。玄妙觀后有一片茂盛竹園,風一吹,翠竹如笛簫和鳴,人稱“仙樂”。
一日,興獻王在園中聽樂,疲倦中打起了瞌睡,忽見元佑純一道人進入了王府內宮,興獻王頓時一驚,怒沖心頭,一聲咆哮,醒了,原來是南柯一夢,虛驚一場。突然,觀內一小道來報:“師父坐化了!”興王驚愕未定,又有宮女來報:“王爺、王爺,王后動胎,世子頭已出來,可右腿不出母體,可急死人了。”興王急奔王宮。路過道觀,看見元佑道人左腿伸直,右腿彎曲。又一小道扯直了純一的右腿后,又有宮女來報:“賀喜王爺,世子降生啦!”興王正覺得奇怪時,一名宮女說:“娘娘分娩前,夢見純一道人投入懷中,紅光滿室。”于是興獻王就認為朱厚熜是元佑純一道人投胎的化身,便更尊崇道教。在嘉靖登基后,敕修了玄妙觀,并改名為“元佑宮”。
(羅飛 整理)
上一篇:描寫《佛寶風景區》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關陵》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