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賦《答謝中書書》原文與翻譯、賞析
[南朝梁]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②。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③,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④。實是欲界之仙都⑤。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⑥。
〔注釋〕
①本篇選自《藝文類聚》。謝中書,即謝微(一作徵),字元度,曾任成安王蕭秀的中書鴻臚,故稱“謝中書”。本文是作者致謝微一封書信中的一部分。②交輝,交相輝映。③歇,消退、散盡。④頹,墜落,此指太陽西下。沉鱗,水中魚群。⑤欲界,指人間。仙都,仙境。⑥康樂,南朝宋著名詩人謝靈運,因襲封康樂公,世稱“謝康樂”。與,參與,此指欣賞、領略。
〔分析〕
這是陶弘景寫給謝中書的一封談山水的信,是作者的寫景名篇。文章抒發了作者對山川秀麗景色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起筆看似極平常,似乎只是對山川之秀麗發出感嘆,但卻給人一種啟示:自號“華陽隱居”而因滿腹經綸被世人譽為“山中宰相”的作者,對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獨到的見解。作者所寫是其隱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見,這里的山山水水,作者已熟諳心中,而凝聚筆端的,定是反復觀賞、飽覽勝景后的精辟之見。果然,文章雖僅68字,卻繪形繪色,動靜兼備,俯仰有變,情景交融,讀之如臥游山水,情趣無窮。
第一層寫靜景,寫得形色俱備,精采紛呈。作者先以“入云”示山之高,以“見底”顯水之清,一仰一俯,視野開闊,山水盡收眼底。接著移步換景,由清流而寫兩邊的景物??蓪懼拔锉囟ǘ嗖粍贁?,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給人以具體的視感:五彩繽紛的石壁,郁郁蒼蒼的樹林,碧綠青翠的竹園。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斕,足以大飽眼福。
第二層是動態描寫。所寫之動態,時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別,可謂多姿多彩,豐富無比。這里有曉霧將散時的山猿啼叫,林鳥相鳴;有夕陽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魚出沒,競相跳躍,一派勃勃生機躍然紙上。似讓人親睹山中之猿,林中之鳥,水中之魚,在大自然懷抱中怡然自得、其樂融融之美景。置身于如此勝景中,能不發出由衷的贊嘆! 難怪作者以“人間仙境”譽之。至此,作者似乎意猶未盡,于是又舉出詩人謝靈運之名號,來傾訴自己怡樂于山水的情懷,并表明歸隱林泉的志趣。
〔評說〕
許梿《六朝文絜》:“演迤澹沱,蕭然塵埃之外。得此一書,何謂白云不堪持贈?!?/p>
胡懷琛《古文筆法百篇》:“寫山,寫水,寫竹樹猿鳥魚等,無不善于形狀。雖寥寥短幅,而畫意無窮。文耶,畫耶,吾不知矣?!?
上一篇:詩詞·散曲《竹里館》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詩詞·散曲《羌村三首》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