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散曲《游金山寺》原文與翻譯、賞析
[宋] 蘇 軾
我家江水初發源②,宦游直送江入海③。
聞道潮頭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盤陀④,古來出沒隨濤波。
試登絕頂望鄉國⑤,江南江北青山多⑥。
羈愁畏晚尋歸楫⑦,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風萬頃靴文細⑧,斷霞半空魚尾赤⑨。
是時江月初生魄⑩,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11),飛焰照山棲烏驚(12)。
悵然歸臥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歸山(13),江神見怪驚我頑(14)。
我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15)!
〔注釋〕
①本篇選自蘇軾《東坡七集》。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蘇軾赴杭州就任通判,中途夜宿著名古剎金山寺而作。金山寺,在今江蘇鎮江金山上。②初發源,古人以為長江發源于四川岷山,作者故鄉是四川眉山,故云。③江入海,古人以鎮江揚州間一段江水為入海口。④中泠(ling鈴),泉名,在金山西北。石盤陀,指金山。盤陀,江石巨大堆垛貌。⑤絕頂,山的最高處。鄉國,家鄉。⑥這句謂重疊的山峰遮斷了自己的視線。⑦歸楫,指歸返鎮江的船,“楫”是劃船的工具,這里用作船的代稱。⑧靴文,靴上的皺折。比喻波紋之細。⑨斷霞,片片晚霞。魚尾赤,魚尾的赤色,形容晚霞。⑩初生魄,月初的月亮。(11)江心句,作者自注:“是夜所見如此?!薄稁X表異物志》:“海中遇陰晦,波如然(燃)火滿海?!碧K軾所見或與此相類。炬火,火把。(12)飛焰,騰起來的火光。棲烏,宿在窠里的烏鴉。(13)歸山,謂辭官歸隱。(14)頑,愚鈍。(15)謝,表示歉意。豈得已,猶“不得已”的意思。歸,歸隱。如江水,古代對著江水發誓時的用語。《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載晉公子重耳有次渡黃河時,對舅父子犯說:“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江水。”《晉書·祖逖傳》載:祖逖渡江北伐,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江水。”這兩句是作者的誓言,意思是我向江神表示歉意,不能歸山是出于不得已,一旦有田即歸隱,以江水為證。
〔分析〕
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一場政治上的變法運動就此開始。其時,蘇軾任職誥院(中央政府一專管頒發官吏憑證文書的機構),由于他對變法持有疑義,受到變法派排擠,先是被趕到開封府任推官,但是變法派御吏仍不甘休,誣告蘇軾在前幾年奔父喪返川時,曾販過私鹽,后因無“罪證”,只好不了了之。經此一劫,蘇軾痛感在京城做官,兇險異常,非久留之地,于是要求外放,熙寧四年遂被任命為杭州通判。本詩即在其上任途中,路過鎮江游金山寺時所作。政治上的失意,使蘇軾即使目睹金山寺勝景,仍強烈地流露出了思念家鄉,渴望歸隱的心情。
詩的頭兩句:“我家江水初發源,宦游直送江入海。”詩人面對金山寺畔滔滔東去的長江,很自然地聯想起了長江的發源地,今人雖經考證,知道長江發源于青海,但宋人一般認為長江始發源于四川岷山,故開首就說我的家鄉就在這長江發源地,由于進入仕途,就順流而下來到了它的入海口附近鎮江,這樣就自然地借長江之水把客地和故土相連,巧妙地在眼前之景中融入了思鄉之情,也極簡要地點明了自己的身世經歷。接下四句,詩人則有選擇地描寫了昔日潮頭沖刷留下的高處沙痕水跡,和出沒于長江波濤中的亂石堆,寓有深意。從眼前所見景象來說,蘇軾游金山寺在當年十一月三日,正逢冬天,長江進入枯水期,但詩人關注的卻是長江豐水期,大潮在巖石高處所拍擊出的沙痕;作者感興趣的是這些盤陀石從古以來總是出沒于江中,任憑江水沖刷。這樣明里寫了自然滄桑的變化,暗里卻寓意人生起伏浮沉,曲折地道出了詩人此時的心情,余下兩句:“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則筆鋒一轉,由寫景轉入抒情,詩人既處身于發源自故土的長江邊,自然渴望能登高遠望,一睹故土實貌,無奈路途遙遠,重重青山阻隔,既然望不見故土,就更增思念之情,于是羈旅之愁驀然再次涌上心頭,反而無心觀景而尋覓“歸楫”。接著作者敘寫了金山寺的山僧苦留過夜,作一過渡后,再次由抒情轉入寫景,極為傳神地描寫了落日景象及初月至二更時分江景的變化。寫落日,作者用了兩句對偶:“微風萬傾靴文細,斷霞半空魚尾赤?!痹囅耄簩掗煹慕?,在微風的吹拂下泛起層層細紋猶如皮靴上的皺紋;無垠的藍天,晚霞燒紅了半邊,像魚尾那樣紅。這里動靜相映,色彩交輝,雖然“靴文”“魚尾”一類的比喻還未能脫俗,但詩人信手拈來,卻也把夕陽下的江景描繪得醉人心魄。然而美景轉瞬即逝,須臾江邊天際月光初生,“魄”本指新月初升時,因光線暗淡,略可見圓形輪廓的那一部分,所謂“月之三而成魄”,初生魄,即可推斷為初三,因是新月,故二更時分月落,天地頓時漆黑一片,可詩人仍游興未盡,專注江面,忽然江中出現了奇景:“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棲烏驚”,原先墨黑的江面此刻似有火炬照得通明,連棲息在山間的烏鴉都受驚,是實景還是幻覺,連作者自己也弄不清,不由得心中納悶,這非鬼非人的景象究竟是何物在作怪呢? 心情的逆轉,使作者在忘我的寄情山水中又回到了嚴峻的現實世界里,結尾四句,不禁感嘆道,面對如此美好的神奇山水,還不棄官歸隱山林,江神一定會怪罪我的愚頑,也許這江中出現的非人非鬼的景象正是江神的警誡! 我要向江神致歉! 我之入仕途,實是身不由己,不得已而為之,我要對著江水起誓,到了有糊口的田產那一天,我如還戀棧不去,就像江水一樣逝去! 在這幾乎不加修飾的直抒胸懷中,詩人那種渴求歸隱而又身不由己的無可奈何之情躍然紙面,讀來令人動情。
本詩在寫作上由寫景入手,以景引情,繼而又以情觀景,以致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加之語言通俗淺顯,幾近口語,可謂作者一傳世佳作。
〔評說〕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一往作縹渺之音,覺自來賦金山者,極意著題,正無從得此遠韻。起二句將萬里程,半生事,一筆道盡,恰好由岷山導江至此處海門歸宿為入題之語。中間‘望鄉國’句,故作羈望語以環應首尾。‘微風萬傾’二句,寫出空曠幽靜之致。忽接入‘是時江月’一段,此不過記一時陰火潛燃景象耳。思及江神見怪,而終之以歸田。矜奇之語,見道之言,想見登眺徘徊,俯視一切。”
施補華《峴傭說詩》:“‘我家江水初發源,宦游直送江入?!_是東坡游金山寺發端,他人抄襲不得。蓋東坡家眉州近岷江,故曰‘江初發源’;金山在鎮江,下此即海,故曰‘送江入?!V虚g‘微風萬頃’二句,的是江心晚景。收處‘江山如此’四句兩轉,尤見跌宕?!?br>
陳衍《宋詩精華錄》:“一起高屋建瓴,為蜀人獨足夸口處。通篇遂全就望鄉歸山落想,可作《莊子·秋水篇》讀?!?
上一篇:散文賦《游媚筆泉記》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詩詞·散曲《湘夫人》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