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賦《楚狂接輿》原文與翻譯、賞析
《論語》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②,鳳兮!何德之衰③?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④。已而⑤,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⑥!”
孔子下⑦,欲與之言。趨而辟之⑧,不得與之言。
〔注釋〕
①本篇選自《論語·微子》。接輿,楚國狂士,姓接名輿;或說姓陸名通,字接輿。②鳳,鳳凰,傳說中的神鳥,這里比作孔子。③何德之衰,你的德行為什么如此衰微?句意是譏諷孔子在無道之世出來奔走游說。④“往者”二句,以往的行為固然已無可挽回,從今開始還來得及。暗勸孔子盡快隱退。諫,止,挽回。追,及,趕得上。⑤已而,猶言“算了吧”。⑥殆,危險。⑦下,下車。一說走下堂階。⑧趨,小步快走。辟,通“避”。這句的主語是接輿。
〔分析〕
本篇與后面的《長沮桀溺》和《子路從而后》章都選自《論語》第十八篇《微子》,比較集中地記敘了孔子周游列國時途遇隱士的情景,描繪了出世的隱士與入世的孔子之間不同的人生態度和處世哲學。四處碰壁的孔子在這里受到了避世隱士的責難和嘲諷。
接輿是楚國一位佯狂避世的賢人,今已失其姓名。一般認為因接孔子之車而歌才名為接輿的,但也有認為姓接名輿,或姓陸名通、字接輿的。關于他的事跡,《韓詩外傳》卷二略有記載,說他是一個親自務農的狂士,有一次楚國使者拿著一百錠黃金來請他出山去做河南的地方長官,他不置可否地笑笑,既不回答,也不說什么,事后卻帶著吃飯的鍋子和織布的紡機,和妻子一起改姓換名離開了家鄉,再也沒人知道他的蹤跡了。由這條記載看,他應該是一個像莊子一樣逍遙的道家人物。
另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這件事發生在孔子六十三歲時,當時孔子正在楚國,楚昭王打算封給孔子一塊七百里大的地方,因受令尹子西的阻攔而未果。楚昭王死后,孔子即準備離開楚國到衛國去。就在這時碰到了接輿。接輿深為孔子的勞勞車馬而到處碰壁惋惜,于是故意迎著他的車走去,唱了這首《鳳兮》之歌。鳳和龍一樣,歷來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標志,古人常用來代表人中君子。接輿以鳳比孔子,可見他對孔子的敬重和對孔子品德的充分肯定。但是他又不同意孔子的做法,認為鳳凰應在天下有道時才出現,現在天下無道,你孔子為何棲棲遑遑地四處奔波,四處碰壁,硬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呢?于是他規勸孔子迷途知返,盡快去歸隱,停止到處碰壁、勞而無功的追求。現在的當政者都不可救藥,何必自討沒趣呢?這個無道的時代根本就挽救不了! 說完便飄然而去。
孔子對隱士歷來很尊重,面對楚狂的善意規勸,孔子不能說毫無所動,他不是也曾說過“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話嗎?但是從根本上說,他的人生觀和道家的那些隱士是不同的,他是入世的,有著執著的追求和理想。不過聽了接輿的話,他本能地感到碰上了一位異人,很想和他交談,向他請教,于是趕快下車以示恭敬。沒想到接輿不打算和他討論,在他下車之前就飄然而去了。這對孔子來說不免有點失望:碰到一個唱反調的人,卻無法和他討論! 對方只表達看法而不屑于討論,實在是一個深深的遺憾!
這篇文章很短,但寥寥數筆,一位上古隱士的形象就已突現在我們面前了。作者沒有正面的描繪,而楚狂的風采卻活靈活現:來去無蹤,飄忽瀟灑,唱著歌從車邊經過,不知從何而來;唱完歌即飄然而逝,又不知何處而去,令人回味無窮。至于孔子,雖只有幾個動作,但最后“不得與之言”那句話,仿佛使人看到了他的悵惘,他的無奈,他的一腔心曲無法傾吐的失望。總之,這篇短文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像空間。
〔評說〕
孔安國:“佯狂而來歌,欲以感切孔子也。”(引自司馬遷《史記》裴骃《史記集解》)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鳳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接輿以比孔子,而譏其不能隱為德衰也。來者可追,言及今尚可隱去。……接輿蓋知尊孔子而趨不同者也。”
“孔子下車,蓋欲告之以出處之意。接輿自以為是,故不欲聞而避之也。”
李贄《四書評》:“孔非衰鳳,狂實猶龍。讀此,如到異境遇異人,數日后猶飄飄欲仙,樂哉!”
汪烜《四書詮義》:“以下數章,皆見圣人之不忍于避世也,接輿諸人高蹈之風致自不可及。其譏孔子處,亦非謂孔子果趨慕榮祿,同于俗情。但世不可為,而勞勞車馬,深為孔子惜耳。”
康有為《論語注》:“孔子下車,蓋知為異人,欲告之以救世之義,楚狂自有旨趣,故不欲聞而避之,此亦大隱之至。特發歌以致諷,不可謂不勤拳急;趨避而不言,不可謂不淡泊。隱士之高遠奇僻,及圣人之優容接引,皆可見焉。”
上一篇:詩詞·散曲《梅花落》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詩詞·散曲《正氣歌》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