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賦《代徐敬業傳檄天下文》原文與翻譯、賞析
[唐] 駱賓王
偽臨朝武氏者,人非溫順,地實寒微②。昔充太宗下陳,嘗以更衣入侍③。洎乎晚節,穢亂春宮④。密隱先帝之私,陰圖后庭之嬖⑤。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⑥;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⑦。踐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⑧。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⑨。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⑩。神人之所共疾,天地之所不容。猶復包藏禍心,窺竊神器(11)。君之愛子,幽之于別宮(12);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13)。嗚呼! 霍子孟之不作,朱虛侯之已亡(14)。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15);龍漦帝后,識夏庭之遽衰(16)。
敬業皇唐舊臣,公侯冢子(17)。奉先君之成業,荷本朝之厚恩(18)。宋微子之興悲,良有以也;桓君山之流涕,豈徒然哉(19)! 是用氣憤風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20)。爰舉義旗,誓清妖孽。南連百越,北盡三河;鐵騎成群,玉軸相接(21)。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22);江浦黃旗,匡復之功何遠(23)。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24)。喑嗚則山岳崩頹,叱咤則風云變色(25)。以此制敵,何敵不摧!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公等或家傳漢爵,或地協周親,或膺重寄于爪牙,或受顧命于宣室(26)。言猶在耳,忠豈忘心! 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27)?倘能轉禍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勛,無廢舊君之命,凡諸爵賞,同指山河(28)。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必貽后至之誅(29)。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移檄州郡,咸使知聞。
〔注釋〕
①本篇選自駱賓王《駱臨海集》。是駱賓王代徐敬業草擬聲討武則天的檄文。一作《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徐敬業,唐開國功臣徐勣(賜姓李)的長孫,曾任太仆少卿,眉州刺史,后貶柳州司馬。公元684年,他在揚州聚兵十萬反對武則天,后為武則天所派大將李孝逸擊潰。②偽,表示不合法。臨朝,居臨朝廷,掌握政權。武氏,武則天(公元624年—705年),自名為曌(zhao照),山西文水人。唐太宗時,入宮為“才人”,太宗死后,削發為尼,高宗時又被召入宮中立為皇后,以后參與朝政。高宗死,中宗繼位,她以皇太后身分臨朝聽政。后廢中宗,立睿宗;后又廢睿宗,自稱圣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公元705年身患重病,大臣張柬之等乘機擁中宗復位,復國號唐。人非溫順,一作“性非和順”。地,指家庭的社會地位。③下陳,指武氏十四歲入宮為“才人”。更衣,換衣,常用作上廁所的婉詞。這里暗用衛子夫侍漢武帝更衣得幸的典故。④洎(ji計),到,及。晚節,后來的行為。春宮,東宮,太子所居宮室。意謂武氏為太宗才人,卻與尚為太子的高宗發生了淫亂關系。⑤密隱,掩蓋。先帝,指太宗。后庭,指高宗后宮。嬖(bi必),寵幸。⑥蛾眉,形容女子的眉毛,指代女子。此指武則天。兩句意謂所有被選入宮的妃嬪,都遭到武氏的嫉妒。⑦掩袖工讒,《戰國策·楚策》,魏王贈楚王美女,夫人鄭勸此美女以袖遮鼻,說是楚王喜歡這樣;又對楚王說其遮鼻是因討厭楚王體臭,王怒,削美女之鼻。工,擅長。這里是說武氏巧進讒言以迷惑君主,指她陰謀陷害王皇后事。⑧元后,皇后。翚翟(hui di灰狄),野雞。具五彩花紋的叫翚,長尾的叫翟。唐代皇后的禮服上飾翚翟之形。君,指高宗。麀(you憂),牝鹿。聚麀,兩頭牡鹿共一頭牝鹿。《禮記·曲禮》:“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這句意謂,武氏使高宗陷于禽獸之行。⑨虺蜴(hui yi毀亦),毒蛇與蜥蜴。⑩近狎,親近。邪僻,小人。指許敬宗、李義府等人。忠良,指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殺姊屠兄,泛指殺戮親屬。弒,殺死尊長。鴆,毒鳥,羽毛可制毒酒。君,指高宗。高宗死于弘道元年(公元683年),武則天母楊氏死于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史書并無“弒君鴆母”之記載,或出于當時傳聞,或為夸大之詞。(11)神器,指帝位。其時武氏雖已掌握政權,但尚未稱帝,故說“窺竊神器”。(12)幽,囚禁。高宗死后,太子中宗繼位,不久被武氏廢為廬陵王,禁閉于房州,改立高宗次子睿宗為帝。“睿宗雖立,實囚之”(《新唐書·后妃傳》),“政事決于太后,居睿宗于別殿”(《資治通鑒·唐紀十九》)。(13)兩句指武氏重用其家族黨羽如武承嗣、武三思等。(14)霍子孟,霍光,字子孟。漢武帝死,他輔佐年幼的昭帝;昭帝死,于亂政中扶立宣帝,安定了漢朝基業。朱虛侯,即劉章,封朱虛侯,漢高祖死后,呂后專權,他與陳平、周勃合謀,盡誅諸呂,迎立文帝。(15)燕啄皇孫,漢成帝時,民間有“燕飛來,啄皇孫”之謠。后趙飛燕入宮為皇后,因自己無子,心情變態,暗中殺死許多皇子。(見《漢書·五行志》)祚(zuo作),皇位,國運。漢祚,喻指唐朝政權。這里用趙飛燕典故指責武氏先后廢掉、害死太子李忠、李弘、李賢等多人事。(16)龍漦(chi池),龍的涎沫。夏庭,夏朝,喻指唐朝。古代傳說,周幽王因寵褒姒而亡國,褒姒原來是周厲王后宮童女沾了龍漦懷孕而生的。意謂夏朝衰亡,于神龍下降時已出現預兆。(17)公侯,指徐敬業祖父徐勣封英國公,父徐震襲封。冢子,長子。(18)先君,指徐敬業祖父徐勣、父親徐震。荷,蒙受。(19)宋微子,殷紂王的庶兄。殷亡后,微子朝周,路過殷墟,見荒廢情景,悲傷感嘆。桓君山,桓譚,字君山,東漢光武帝時,官議郎、給事中,因上疏陳政遭貶,郁郁而死。(20)因,趁。失望,指對武氏的不滿。推心,推心置腹,以誠待人。(21)百越,泛指江浙閩粵南方沿海地區。三河,指河東、河內、河南,地當中原地區。軸,通“舳”。(22)兩句意謂江淮產米之區倉儲充實。海陵,今江蘇泰州。這里指揚州地區。紅粟,陳年的米,顏色變紅。(23)江浦黃旗,指東南江濱上空出現黃旗狀云氣,古人認為這是天子出現的象征。這里意謂敬業是應運起兵。匡復之功,指挽救唐朝的功勛。(24)班聲,馬聲。劍氣沖而南斗平,寶劍的光芒上沖于天,與南斗星相接。(25)喑(yin印)嗚,懷怒氣。叱咤,發怒聲。(26)公等,指朝廷和地方的文武官員。家傳漢爵,世代傳襲朝廷的爵位。漢,實指唐。周親,至親。這句意謂身分地位配稱唐室至親。膺,承受。重寄,重托。爪牙,比喻武將。顧命,皇帝臨死時的遺命。宣室,漢未央宮正殿室名,這里借指皇宮大殿。(27)一抔(pou剖),一掬,一捧。一抔之土,墳土,這里指高宗的陵墓。六尺之孤,指被廢的中宗,此時被軟禁于房州。(28)轉禍為福,指響應徐敬業號召,背棄武氏。往,已死者。居,現存者。送往事居,指禮葬高宗,事奉中宗。勤王,皇帝有難,臣下起兵救援。舊君,指高宗。同指山河,共指山河為誓。(29)窮城,無援的孤城。先幾之兆,事前的征兆。后至之誅,《周禮·大司馬》:“比(集合)軍眾,誅后至者。”這句意謂遲遲不響應的,將按軍法懲處。
〔分析〕
李敬業,是李勣的長孫。李勣本姓徐,隋末,參加瓦崗寨義軍。后歸順唐朝,成為唐王朝的開國功臣。唐高祖封他為英國公,賜姓李。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病死,其子李顯即位(中宗)。明年,武后廢中宗,改立李旦(睿宗)為帝,自己臨朝稱制。李敬業、唐之奇、杜求仁等,在揚州起兵,李敬業自稱匡復府上將,領揚州大都督,以討伐武則天。武則天削其官爵。李敬業恢復自家徐姓。駱賓王當時在徐軍中任藝文令,因代徐寫了此文,“檄”,是用于聲討、曉喻、征伐敵人的一種軍事文書。后來有人題為“討武曌檄”,實誤,因武后自名為“曌”,是后來的事,寫此文時武后尚無此名。
文章分四段,首段開頭以一“偽”字統貫。列數武后罪狀,先從她出身說起,說她出身低賤,本為唐太宗“才人(后宮侍妾)”,卻與太子(后為高宗)發生淫亂關系,而“穢亂春宮”。太宗死后,武氏削發為尼,以掩其“才人”身份,然后再進宮成為高宗身邊人,因說她“密隱先帝之私,陰圖后庭之嬖”。武氏用陰謀處死親生女兒來陷害王皇后,以奪取皇后地位,故斥之謂“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掩袖”,指她進讒時賣弄風情的神態。因武氏先是太宗的才人,后來又做了高宗的皇后,故罵她“踐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翚翟”,用五色雉雞羽毛裝飾的皇后的禮服。“聚麀”,指兩頭雄鹿共一頭雌鹿,指太宗、高宗父子共妻武氏,使高宗陷于禽獸之行。因武氏親近任用許敬宗、李義府等小人,殘害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故罵她“近狎邪僻,殘害忠良”。《舊唐書·外戚傳》載:武則天立為皇后之后,其兄武元慶、武元爽被流配邊遠地區而死,其侄兒武惟良、武懷遠及其姐姐的女兒賀蘭氏都被殺死。故罵她“殺姊屠兄”。高宗死后,李顯即位為帝,武氏廢李顯為廬陵王,改立李旦為帝,但李旦名為皇帝而實為囚徒。故說“君之愛子,幽之于別宮”。武氏重用娘家人武承嗣、武三思為黨羽。故說:“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唯“弒君鴆母”一句,史書無考。作者指出:武氏如此肆無忌憚,是因其“包藏禍心”,而目的是“窺竊神器”,即欲篡奪帝位。這樣的人,用這樣的手段奪得的王位自然是“偽”的了。其實,第一段所寫的這一切,在封建帝王的宮廷里,是司空見慣的事,然而,經作者這一描寫,武則天便成了十惡不赦的罪魁了。“嗚呼”以下七句,以委婉的筆觸,引歷史典故以慨嘆李唐舊臣及宗室,對此竟未挺身而出,拯救國家。“霍子孟”,西漢大臣霍光,字子孟,漢武帝死,霍光受遺詔輔助年幼昭帝。昭帝死,劉賀嗣位,荒淫無道,霍光廢劉賀,改立宣帝,安定了西漢王朝。“朱虛侯”,指漢高帝之孫劉章,封朱虛侯。高帝死,呂后及其娘家人呂產、呂祿等專權。呂后死,劉章與丞相陳平、太尉周勃合謀,盡殺呂家人,整治了劉漢朝綱。霍子孟是老臣,劉章是漢宗室。今天武氏正篡奪李唐王朝的江山,李唐王朝難道就沒有像霍光、劉章這樣的大臣了嗎?
第二段作答說:這樣的大臣是有的,那就是他徐敬業。文章首數自家榮耀史,把自己比作殷末的微子和東漢的桓譚。微子名啟,是商紂王的庶兄,封于宋,故稱“宋微子”。殷亡,微子朝周,路過殷墟,因見廢景而悲傷,并作《麥秀歌》以寄哀思。桓譚字君山,漢光武帝時官至議郎、給事中,后因上疏指陳政弊而被貶為六安郡丞,遂抑郁而死。徐敬業引微子、桓譚以喻自己,也是“皇唐舊臣”,“荷本朝之厚恩”的勛臣。說明自己此次興兵為國討賊是責無旁貸的。次寫其誓志和軍威,他決心以“叱咤風云”之勢,以清除武氏“妖孽”。
第三段向李唐舊臣曉喻大義。嚴然指出,朝廷諸臣同是身受皇唐大恩,正宜盡忠王室,共同勤王,清除武氏。大功告成后,“凡諸爵賞”絕無辜負,并指山河為誓;反之,如仍眷戀武氏,為武氏效命,則必加誅戮。賞罰分明,斬釘截鐵,語無半點含糊。
末兩句,“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既可理解為,恨視皇皇李唐王朝,竟被武氏“妖孽”所占。也可理解為,他徐敬業所代表的李唐大臣,還是能登高一呼,天下風從的。
這是一篇行文流暢的駢體文。用語義正辭嚴,氣勢磅礴。語言揮灑自如,對仗排偶運用自然,用典貼切,盡去六朝駢儷文堆砌辭藻、典故之弊。《新唐書》本傳說:武則天初讀此文“但嘻笑。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矍然曰:‘誰為之?’或以賓王對。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可知此文在當時已頗具影響。
〔評說〕
毛奇齡《臨海集序》:“賓王草英國檄,淋漓慷慨,激切而光明。一若是文出,而天經地義歷數百年來不能白者,而一旦盡白之。此豈才士文章已哉!”
林云銘《古文析義》:“此篇鋪敘處,段落分明,累如貫珠。初數武氏之罪,自為才人至垂簾,層層指出;因嘆中外無仗義者,然后見此番起兵匡復有義不容辭處。隨將兵威之盛,鋪張一番,以鼓舞人心。復以大義動之,賞罰驅之:皆檄文不可少者。”
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此檄辭嚴義正,最為得體。而行文又復極有條理,自是千古不磨。”
李扶九《古文筆法百篇》:“凡檄文體,申明大義,歷數其罪而討之。四六體裁,詞貴宏整。此文雄詞偉論,炳耀日星,唐四杰中正大之作也。乃武后讀之,不惟不怒,且嘆息其才,亦奇矣。”
上一篇:詩詞·散曲《從軍行》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文言小說·戲曲《余韻》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