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陳涉起義
司馬遷
陳勝者,陽城(1)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2)人也,字叔。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3),輟耕之壟上(4),悵恨久之(5),曰: “茍富貴,無相忘(6)!”傭者笑而應曰: “若(7)為傭耕,何富貴也?” 陳涉太息(8)曰: “嗟乎(9)!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10)! ”
二世元年(11)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12),屯大澤鄉(13)。陳勝、吳廣皆次當行(14),為屯長(15)。會(16)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17)。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 “今亡(18) 亦死,舉大計(19)亦死;等(20)死,死國(21)可乎! ”陳勝曰: “天下苦秦(22)久矣。吾聞二世少子(23) 也,不當立(24),當立者乃公子扶蘇(25)。扶蘇以數諫(26) 故,上使外將兵(27)。今或聞(28)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29)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30),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31),宜多應者(32)。”吳廣以為然。乃行卜(33)。卜者知其指意(34),曰: “足下(35)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36)?”陳勝、吳廣喜,念鬼(37),曰: “此教我先威眾耳(38)。”乃丹書帛曰: “陳勝王(39)”,置人所罾魚腹中(40)。卒買魚烹(41)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42)。又間令(43)吳廣之次所(44)旁叢祠(45)中,夜篝火(46),狐鳴(47)呼曰: “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48),皆指目(49)陳勝。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50) 者。將尉(51)醉,廣故(52) 數言欲亡,忿恚尉(53),令辱之以激怒其眾(54) 。尉果笞(55)廣。尉劍挺(56),廣起奪而殺尉。陳勝佐(57)之,并(58)殺兩尉。召令徒屬(59)曰: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 藉弟令毋斬(60),而戍死者固十六七(61)。且壯士不死即已(62),死即舉大名(63)耳。王侯將相,寧(64)有種乎! ”徒屬皆曰:“敬受命(65)。”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66)也。袒右(67),稱大楚。為壇而盟(68),祭以尉首(69)。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
攻大澤鄉,收而攻蘄(70),蘄下(71)。乃令符離(72)人葛嬰將兵徇(73)蘄以東,攻铚、酂、苦、柘、譙(74),皆下之。行收兵(75),比至陳(76),車六七百乘(77),騎千余,卒數萬人。攻陳,陳守令(78)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譙門中(79),弗勝,守丞死。乃入據陳。數日,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80)。三老、豪杰皆曰: “將軍身被堅執銳(81),伐無道,誅(82)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83),功宜為王。”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84)。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85),殺之以應(86)陳涉。
〔注釋〕 (1)陽城: 在今河南省登封縣東南。(2)陽夏: 在今河南省太康縣。(3)嘗: 曾經。與: 給。傭: 雇傭。(4)輟: 停止。之: 到。壟:田埂。(5)悵恨久之: 長時間憤憤不平。(6)茍: 假使。無: 勿,不要。(7)若: 你。(8)太息: 長嘆。(9)嗟乎: 唉。感嘆詞。(10)燕雀: 小雀,喻小,這里比喻見識短淺的人。鴻鵠: 天鵝,喻大,這里比喻有抱負的人。(11)二世元年: 公元前209年。二世: 秦朝的第二代皇帝胡亥。(12)閭(lu): 里門。閭左: 平民居住的地方。秦時,貧苦人住在閭門左邊,貴族富豪住在閭門右邊。適(zhe): 同“謫” ,調遷。戍(shu): 防守。漁陽: 在今北京市密云縣西南。(13)屯: 駐扎。大澤鄉: 在今安徽省宿縣境內。(14)次: 編制的次序。(15)屯長:駐扎軍的小頭領。(16)會: 正趕上。(17)度(duo): 估計。失期:誤期。(18)亡:逃跑。(19)舉大計: 發動大事(指起義)。(20)等:相等,一樣。(21)死國: 死于國,為國而死。(22)苦秦:為秦所苦。(23)二世少子: 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兒子。(24)不當立:不應當立為皇帝。(25)扶蘇: 秦始皇的長子。(26)諫: 下對上的規勸。(27)上: 皇帝。將(jiang)兵: 帶兵。(28)或聞: 有人聽說。(29)項燕: 楚國的貴族,項羽的祖父。(30)憐: 愛。之: 指項燕。(31)誠: 如果。吾眾:我們這些人(指戍卒)。詐: 冒充,假托。唱: 同“倡” ,倡導。“以……為……” : 即 “用(把)……作為……” 。(32)宜: 應當。應:響應。(33)行卜。去占卜吉兇。(34)指意: 意圖。指:通“旨” 。(35)足下:古時對人的敬稱。(36)卜之鬼:向鬼神請教。(37)念鬼: 揣摩卜者說“鬼” 的意思。(38)威眾: 威于眾,樹威于群眾之中。(39)丹:朱砂。書: 寫。帛: 絲織品,古時也用來寫字。王(wang ): 這里作動詞用,稱王。(40)罾 (zeng):魚網,這里當動詞用,用網捕到。(41)烹: 煮。(42)以: 同 “已” 。怪之: 以之為怪。之:指魚腹中的書。(43)間(jian)令: 暗使。(44)次所: 駐扎的地方。(45)叢祠:樹林中的神廟。(46)篝火: 在籠里點著火。這里是用篝火裝作鬼火。(47)狐鳴: 狐貍叫喚。(48)往往: 處處。語: 議論。(49)指目:用手指用眼看,二字都作動詞用。(50)為用: 為他所用,聽他使用。(51)將尉:這里指押送戍卒的軍官。(52)故: 故意。(53)忿恚(hui): 惱怒。(54)之: 指吳廣。其: 他的。眾: 這里指公憤。(55)笞(chi): 竹板。這里用作動詞,用竹板子打。(56)挺: 拔。(57)佐: 幫助。(58)并:一共。(59)召令徒屬: 號召部下。(60)藉弟令: 三字一義,作“即使”講。弟: 通第。斬:這里用作被動詞,被殺頭。(61)十六七:十分之六七。(62)即已: 倒也罷了。(63)舉: 做,干。大名: 大事(指起義)。(64)寧: 豈,難道。(65)敬受命: 遵從命令。(66)從民欲:依從人民的愿望。(67)袒右: 露出右臂(作為起義的標志)。(68)為壇而盟:建筑高臺,立誓結盟。(69)祭以尉首: 以尉首祭之。(70)收: 收集(起義軍)。蘄(qi)縣:今安徽省宿縣南。(71)下: 攻下。(72)符離: 今安徽省宿縣。(73)徇(xun): 占領。(74)铚(zhi)、譙: 在今安徽省。苦、酂(cuo)、柘(zhe): 在今河南省。(75)行收兵: 沿途收納兵眾。(76)比: 等到。陳: 在今河南省淮陽縣。(77)乘(sheng):這里是量詞,“輛” 的意思。(78)守令: 郡守和縣令。郡守,郡的長官。縣令,縣的長官。(79)譙門: 城樓下面的門。城上筑樓望敵叫做譙,樓下的門叫譙門。守丞: 官名,縣令的助手。(80)三老:掌教化的鄉官。豪杰: 這里指當地有聲望的人。皆: 同 “偕” 。會計:一起來商議。(81)被堅執銳: 披著堅固的甲胄,拿著銳利的武器。被: 通“披” 。(82)誅: 殺,消滅。(83)社稷(ji):古代封建國君祭祀的土地神和五谷神,用作國家的代稱。(84)號為張楚:定國號為 “張楚” 。(85)刑: 作動詞用,懲辦。其: 指秦朝。長吏: 長官。(86)應:響應。
〔鑒賞〕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用武力吞并了齊、楚、燕、趙、韓、魏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統一中國后,統治階級更加驕奢淫逸,殘酷地剝削和壓迫人民,農民階級同地主階級的矛盾不斷激化,出現了“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織不足衣服”和“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積于市”的悲慘局面,大量農民喪失土地而只得“與人傭耕”。再有,筑長城、修馳道、戍邊境,盡管這些在歷史上有其進步的意義,但卻加重了廣大人民的徭役負擔,特別是營造阿房宮及驪山墓,則更加激起了人民的反抗情緒。公元前209年即秦二世元年七月,終于爆發了以陳涉、吳廣為領袖的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本文記載了陳涉、吳廣發動和組織這次農民起義的原因、過程及影響。它通過輟耕壟上、大澤鄉起事、據陳稱王等幾方面的典型情節,展示了陳涉、吳廣的思想性格。形象鮮明生動,文字簡潔洗練,有很高的藝術性,堪稱一篇優秀的古代散文作品。
首先,文章寫陳涉輟耕壟上,揭示了陳涉起義的基礎。“輟耕之壟上” 的對話使讀者對陳涉日后的有所作為留下了總的感覺。陳涉處于“傭耕” 的地位,“悵恨” 的感慨情態,說明了他有改變這種生活處境的迫切要求。他跟同伴們說出了 “假如富貴了,大家相互之間不要忘記”的話,揭開了他內心所蓄積著的造反愿望。這種“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樸素的平等思想,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值得肯定的。陳涉的話,一時不能為同伴們所理解,說明了在部分農民中有著因襲的精神束縛,不敢“犯上作亂”,這是客觀的歷史局限性所致。“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這是陳涉針對“傭者”那“若為傭耕,何富貴也”的疑問所作的氣勢凌云的回答,發抒了自己的遠大理想和激情,同時對同伴們安于現狀和對他不理解深表惋惜。至此,作者生動地描繪了一個充滿反抗精神的青年雇農的形象。
其次,文章寫陳涉大澤鄉起事,展開了陳涉揭竿而起的斗爭畫幅。陳涉、吳廣等九百多名貧苦百姓被征發到漁陽去防守邊塞,途經大澤鄉,“會天大雨,道不通” ,這是不能按期到達目的地的原因,而秦法規定,不能按期到達就要斬首,這又是陳涉、吳廣決定率眾起義的導火線。由此可知,暴雨斷道而失期限,這是偶然的事件。在此情況下,為了求生,不得不轉戈反秦,這成了必然的結果,是苛厲的秦法把陳涉、吳廣逼上了起義的道路。要起義,就得在關鍵時刻拿出計劃來,見諸行動,還得人心齊聚,于是陳涉、吳廣同謀,對形勢作了周密的分析:“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 無論是“亡” ,還是“舉大計” 都是“死” ,但權衡輕重,以 “亡” 而死的道路是消極的,而“舉大計” ,即使“死” ,也比前者來得有價值。這里指出了起義的必要性。陳涉說: “天下苦秦久矣” ,進一步指出了起義的必然性。接著文章又著重寫了陳涉起義會取得勝利的可能性: “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在這里,陳涉對秦王朝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和與六國的舊矛盾作了具體分析。陳涉之所以要作這樣的分析,是為了尋找起義的策略根據。借用扶蘇、項燕的旗號,作為起義的號召,有利于發動群眾。“宜多應者” ,正是在分析上述種種矛盾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預示著起義勝利的可能性。
文章在寫了陳涉起義的必要性、必然性與勝利的可能性之后,繼寫陳涉起義的現實性。陳涉、吳廣利用迷信方法制造輿論,這是一種宣傳手段。陳涉、吳廣“行卜” ,得到卜者的啟示,就用“魚腹書帛” 和“篝火狐鳴”這兩條“疑神弄鬼”的計策,在群眾中樹立起自己的威望。這里反映了陳涉、吳廣為鼓動人心,爭取群眾的用心之苦。一切都準備就緒了,作者寫到陳涉、吳廣設法殺尉。“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 ,因此他有意“數言欲亡” ,使將尉惱怒以辱自己,就能得到群眾的支持,激起群眾的公憤。“尉果笞廣” ,吳廣、陳涉乘機斬殺了兩尉,旋即借題發揮,召集戍卒進行宣傳鼓動——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 ,擺出了當前的處境; “失期,當斬” ,指出了面臨的結局; “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以退一步的假設,推斷出死多活少的命運;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 用激昂慷慨的語言,去點燃在場者的反抗怒火。這一席一步比一步緊的陳詞,如滾珠相逐,錚然作響,動人肺腑,說的盡是九百戍卒的心里話,尤其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一句話,有著極強的鼓舞斗志的力量!戍卒們齊呼“敬受命” ,固然表示了對陳涉、吳廣的真誠擁護,更重要的是顯示了他們早就愿意并且敢于向封建統治者宣戰的大無畏氣概!陳涉、吳廣按照原定的起義策略,正式建立了起義的隊伍,舉行了起義的儀式,“袒右,稱大楚。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這種揚眉吐氣的生動場景,反映了起義群眾造反的堅強決心和一呼百應的巨大聲勢!
最后,文章寫陳涉據陳稱王,表現了陳涉領導的農民革命戰爭的威力之大,影響之廣。陳涉、吳廣率領起義軍,勢如破竹地向各地進發,攻下了一個又一個的城池,所到之處,迅速改觀,人民紛起響應,武裝力量不斷壯大。經過了一番激戰,他們很快地占領了陳縣,致使秦王朝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在陳縣,起義軍 “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 。陳涉稱王,“號為張楚” ——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農民革命政權。從此,“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 ,進一步表明了起義風暴席卷四方,起義軍的聲勢浩蕩壯闊。
綜上所析,《陳涉世家》較真實地記敘了這次農民大起義的經過,反映了一定的歷史面貌。司馬遷把陳涉列入“世家” ,肯定了陳涉,是因為“天下之端,自涉發難”,曾一度掌握國家政令,為由秦到漢的中介人物,而沒有把他提到和項羽一樣的地位,則又可見作者存在著一定的正統觀念和階級偏見。
《陳涉世家》在寫作技巧上有不少可供借鑒的地方:第一,本文以事件發展的順序來組織全文,有完整的故事情節,也有著力刻畫的人物形象。有關起義以前的事跡,只選其典型事例來介紹陳涉高出常人的言行,寫得比較簡略,然而卻能讓人看出他對世道的不滿,和對改變處境的向往,與“傭者” 的隨遇而安形成了鮮明對比。有關起義籌劃過程和起義場面,寫得十分詳盡,潑以濃墨,這主要是為了突出陳涉在起義中所嶄露出來的英雄色彩,令讀者對這位農民起義領袖的非凡的音容舉止,產生深刻的印象。到了寫作戰過程時,則又寫得相當概括,以免把人物形象淹沒在大場面的活動之中。由于作者能緊扣“起義”這個中心,詳略得宜地寫了起義的前前后后,顯得重點明確,有助于作品主題的揭示,更有助于陳涉形象的勾勒。第二,本文言簡而意完整,話少而情洋溢。如“攻大澤鄉,收而攻蘄,蘄下。” “攻” 、“收” 、“下” ,這些動詞用得很活。再如,“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活靈活現地寫了士卒敬仰陳涉的微妙神態。還有,“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勝佐之,并殺兩尉。” “挺” 、“奪” 、“殺” 、“佐” 幾個富有動作層次的詞,將在一瞬間里所發生的一場激烈搏斗,傳神地寫出來了。作者沒有工筆細描,只抓住幾個有著表現力的詞,就情味濃郁地在讀者面前舒展出一幅幅反映某一事件全貌的畫圖,以少勝多,語言潔凈如洗。
上一篇:《古文·陳情表》鑒賞
下一篇:《古文·陶征士誄并序》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