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登大雷岸與妹書
鮑照
吾自發寒雨,全行日少(1),加秋潦浩汗(2),山溪猥至(3),渡泝無邊(4),險徑游歷。棧石星飯(5),結荷水宿(6)。旅客貧辛,波路壯闊(7),始以今日食時(8),僅及大雷(9)。涂登千里(10),日逾十晨。嚴霜慘節,悲風斷肌。去親為客,如何如何!
向因涉頓(11),憑觀川陸,遨神清渚(12),流睇方曛(13);東顧五洲之隔(14),西眺九派之分(15);窺地門之絕景(16),望天際之孤云。長圖大念(17),隱心者久矣(18)!
南則積山萬狀,負氣爭高(19),含霞飲景(20),參差代雄,凌跨長隴(21),前后相屬(22),帶天有匝(23),橫地無窮。東則砥原遠隰(24),亡端靡際(25)。寒蓬夕卷,古樹云平(26)。旋風四起,思鳥群歸。靜聽無聞,極視不見。北則陂池潛演(27),湖脈通連,苧蒿攸積(28),菰蘆所繁(29)。棲波之鳥(30),水化之蟲(31),智吞愚,強捕小,號噪驚聒(32), 紛其中(33)。 西則回江永指(34), 長波天合, 滔滔何窮,漫漫安竭?創古迄今,舳艫相接(35)。思盡波濤,悲滿潭壑。煙歸八表(36),終為野塵(37),而是注集(38),長寫不測(39),修靈浩蕩(40),知其何故哉?
西南望廬山,又特驚異。基壓江潮(41),峰與辰漢相接(42)。上常積云霞,雕錦縟(43)。若華夕曜(44),巖澤氣通(45),傳明散彩,赫似絳天(46)。左右青靄(47),表里紫霄。從嶺而上,氣盡金光,半山以下,純為黛色。信可以神居帝郊(48),鎮控湘漢者也。
若潨洞所積(49),溪壑所射,鼓怒之所豗擊(50),涌澓之所宕滌(51),則上窮荻浦(52),下至狶洲(53),南薄燕, 北極雷淀(54), 削長埤短(55), 可數百里。 其中騰波觸天,高浪灌日,吞吐百川,寫泄萬壑。輕煙不流,華鼎振涾(56)。弱草朱靡(57),洪漣隴蹙(58)。散渙長驚(59),電透箭疾(60)。穹溘崩聚(61),坻飛嶺覆(62)。回沫冠山(63),奔濤空谷, 碪石為之摧碎(64), 碕岸為之落(65)。 仰視大火(66),俯聽波聲,愁魄脅息(67),心驚慓矣(68)!
至于繁化殊育(69),詭質怪章(70),則有江鵝、海鴨、魚鮫、水虎之類(71),豚首(72)、象鼻、芒須、針尾之族(73),石蟹、土蚌、燕箕、雀蛤之儔(74),折甲、曲牙、逆鱗、返舌之屬(75),掩沙漲,被草渚,浴雨排風,吹澇弄翮(76)。
夕景欲沉,曉霧將合,孤鶴寒嘯,游鴻遠吟,樵蘇一嘆(77),舟子再泣,誠足悲憂,不可說也。風吹雷飆,夜戒前路(78),下弦內外(79),望達所屆。
寒暑難適,汝專自慎,夙夜戒護(80),勿我為念。恐欲知之,聊書所睹。臨塗草蹙(81),辭意不周。
〔注釋〕 (1)全行日少: 整天趕路的日子少。(2)秋潦: 秋雨。浩汗: 水闊大的樣子。(3)猥: 多。(4)沂: 同“溯”,逆流而行。(5)棧石: 棧道,在山巖的絕險處,用木板架起的道路。星飯: 在星光下露天生活。(6)結: 聯結,引申作“傍靠”解。荷: 荷邊,水邊。(7)波路: 水路。(8)食時: 吃午飯的時候。(9)大雷: 在今安徽省望江縣。(10)涂: 通“途”。登: 行進。(11)頓: 與“屯”通,謂止歇。(12)遨神: 神游。清渚: 水中清明的小洲。(13)流睇: 放眼。方曛: 正是黃昏時間。(14)五洲: 指大雷岸一帶的江中沙洲。(15)九派: 長江于潯陽分為九股支流。(16)地門: 泛指地勢險要處。(17)長圖大念: 遠大的志向。(18)隱心:動心。隱: 思考。(19)負氣: 爭氣。(20)飲景: 吸引日光。(21)長隴: 長大的坡坂。(22)相屬: 相連。(23)匝: 繞一周。(24)砥原: 象磨刀石一樣的平原。隰(xi): 低地。(25)亡端: 找不到頭。靡際:望不到邊際。(26)云平: 高聳入云。(27)陂: 水澤。演: 地下水脈。(28)苧(zhu): 麻。攸: 所。(29)菰: 菱白。(30)棲波之鳥: 水鳥。(31)水化之蟲: 魚。(32)聒(gua): 鬧聲。(33)紛: 雜多。牣: 充滿。(34)回江: 曲折的江水。指: 指向。(35)舳: 船尾。艫: 船頭。(36)八表: 八方之外。(37)野塵: 田野中的浮氣和飛塵。(38)注集: 灌注匯集。(39)寫: 通“瀉”。(40)修: 遠。靈: 神。此指河神。以河神代河流。(41)基: 山腳。(42)辰: 星辰。漢: 銀河。(43)縟: 花樣繁多的采飾。(44)若華: 若木之華,指霞光。(45)巖澤氣通: 山川之間,霧氣相通。(46)赫: 火紅。(47)靄: 云氣。(48)神居: 神仙的居處。帝郊: 天帝所在地。(49)潨(cong): 小水流入大水。洞: 水流很快。(50)鼓怒: 疾風鼓起怒浪。豗(hui) 擊: 相擊。(51)澓 (fu): 回流。宕: 同“蕩”。宕滌: 沖刷。(52)荻浦: 長滿蘆葦的水邊。(53)狶(xi): 通“潴”, 水匯集處。 (54)薄: 逼近。 燕: 地名。 極:至。雷淀: 地名。(55)埤(pi): 增補。(56)華鼎: 指噴濺的水珠。涾(ta): 溢。(57)弱草: 小草。朱: 草莖。(58)洪漣: 洪波。隴: 丘隴。蹙: 迫。(59)渙: 盛大的水。(60)透、疾: 均指水流快。(61)穹:高岸。溘(ke): 逝。崩: 崩潰的山石。(62)坻(chi): 水中高地。 覆: 翻。 (63)冠: 蓋滿。 (64)碪(zhen)石: 砧石,即河邊衣石。 (65)碕岸: 曲岸。 (ji):碎。 (66)大火: 星名, 即心宿, 火星。(67)愁魄: 身軀戰慄。脅息: 屏住呼吸。(68)慓(piao): 急疾。(69)繁化殊育: 繁殖生長的各種生物。(70)詭: 變異。質: 軀。章: 外表。(71)江鵝: 水鷗。海鴨: 似鴨而有斑白紋,亦名文鴨。魚鮫: 沙魚。(72)豚首: 海豚。(73)象鼻: 建同魚。芒須: 鋒利的蝦須。針尾: 指鮫類。族: 族類。(74)石蟹: 生在石穴中的蟹。土蚌: 蚌類。燕箕: 魚名。之儔: 之類。(75)折甲: 鱉。曲牙: 海獸。逆鱗: 蜃蛟。返舌: 蝦蟆。(76)吹澇: 吹動大波浪。翮(he): 烏的羽根。(77)樵蘇: 樵夫。(78)夜戒前路: 夜間不能趕路。(79)下弦: 夏歷每月二十二、三日,月缺一半。(80)夙夜: 早晚。戒護: 小心保重。(81)草蹙:倉促。
〔鑒賞〕鮑照是劉宋時代一位才華橫溢、卓然不群的杰出詩人。他出身貧賤,但從小胸懷壯志,不僅勤攻文學,而且也崇尚武略,很想做一番事業。由于南朝是一個門閥森嚴的社會,鮑照受盡了歧視與排擠,抱負始終不得施展,僅做過縣令一類的小官。后為臨海王劉子頊的參軍,因此又稱“鮑參軍”。后來子頊謀反失敗被賜死。鮑照當時在荊州,竟枉死于亂軍之中。為了謀求出路,鮑照早年曾向被稱為“宗室之表”的臨川王劉義慶獻過詩。劉義慶賞識鮑照的才華,賜帛二十匹,并提拔他作國侍郎。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四月,劉義慶出鎮江州。同年秋天,鮑照從建康(今南京)赴江州(今江西九江)就職,途中登上大雷岸,遠眺四野,即景抒情,揮毫寫下了《登大雷岸與妹書》。當時鮑照才二十六歲,正年輕氣盛,對前程充滿了幻想與自信。但人微職卑的經歷,使他對仕途的艱辛也已經有了一定的體驗與認識。鮑照的妹妹鮑令暉是一位才女。在這封信中,鮑照以生花妙筆,淋漓盡致地描繪了途中所見景物的神奇風貌,使一封普通的家書,成了南朝山水文學中的一篇奇文。
《登大雷岸與妹書》可分為三大段。第一段敘述離家遠游,備嘗旅途艱辛的情形。這是鮑照第一次離家遠游,雖說是去江州就職的,但對妹妹卻依依不舍。旅途的艱辛勞頓,更增加了他對親人的懷念。“寒雨”、“嚴霜”、“悲風”不只點明這次啟程時在秋季,而且通過這些具體的蕭瑟景物表現了他初次離家的愁思。但第一段并不是借景抒情的,它只是全文的一個楔子。鮑照從建康出發,沿長江跋山涉水,餐風宿露,到大雷岸已“塗登千里,日逾十晨”。千里之行,十日所見,才是鮑照要告訴妹妹的主要內容。第一段敘述的“旅客貧辛,波路壯闊”,也就為下一步展開壯麗的長江風光作好了張本。
從“向因涉頓”到“吹澇弄翮”為第二段,這是全文的主體。鮑照繪聲繪色地描寫了登上大雷岸所見的景物。高山巨川,云煙魚蟲,盡收筆底,構成了一幅雄偉挺拔而又幽峭秀美的畫圖。鮑照在描繪這些景物時,不禁涂上了自己的感情色彩,使這一幀壯美的山河長軸,充滿了濃郁的抒情氣氛。這一段有四個層次。第一層沒有對山川景物作具體的描寫,而是以提頓蓄勢的筆法,極其凝練的文字,回顧了來路。重要的是最后一句: “長圖大念,隱心者久矣! ”鮑照雖然出身低微,處處受人壓抑,但他并不甘心寂寞,有著強烈的施展抱負的渴望。在他向臨川王劉義慶獻詩述志時,就有人因為他地位卑微而加以勸止。鮑照勃然大怒道: “大丈夫豈可終日碌碌與燕雀相隨乎! ”劉義慶對他的賞識,使他獲得了一次實現壯志的機會。因此,赴任途中,鮑照曠觀川陸,周流絕景,便覺得天廣地闊,一腔久藏心中的壯志豪情,不禁噴薄而出。這種慷慨激昂、高亢奔放的感情,也就構成了整篇文章描繪山川景物的基調。如果說第一層是千里長軸的一個遠景,那么以下三個層次則是中景或近景了。鏡頭慢慢推近,從不同角度攝下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第二層次就是一幅風格雄奇、氣勢宏偉的長江風光圖: 鮑照從南、東、北、西四個方向分別描寫了途中所見的高山、平原、湖澤、江河。南邊的“積山萬狀”,是說重疊的山巒,千姿百態,崢嶸奇特。群峰“負氣爭高”是擬人化的寫法。因為鮑照的壯志豪情在胸中激蕩,所以在他看來,群峰也有了生命,也能使氣競勝,試比高低。“含霞飲景” ,凡高峻的山峰映照在云霞陽光中的,便稱為雄長。“參差代雄”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群峰交替逞雄稱霸。這二句也是擬人手法,生動地描出了重巒疊嶂在紫霞白云間明滅莫測的景象。在這一節里,鮑照賦予高山峻嶺以飛動的氣勢,它們充塞于天地之間,而又怒起競勝,向你迎面撲來,這是何等的威武雄壯啊! 寫東面的平原與北面的湖澤,則是用白描手法。鮑照以寥寥幾筆淡墨,勾出了一川秋野的廣袤,特別點染了暮色降臨時的肅殺與靜謐。這恰與下面湖澤中的熱鬧喧囂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北則陂池潛演”這一節,寫法雖然也是白描,但在意境上卻與上面平原一節迥然不同。“寒蓬夕卷,古樹云平”突出的是秋野的蕭條空疏,而“苧蒿攸積,菰蘆所繁”突出的是湖澤的繁盛茂密; “旋風四起” “靜聽無聞”突出的是原野的沉寂寧靜,而“號噪驚聒,紛牣其中”突出的是湖澤的喧囂嘈雜; “思鳥群歸” “極視不見”的視野是如此開闊,而“水化之蟲” “強捕小”的觀察又是如此細微。這種強烈的對比,構成了兩幅各具風貌的畫面,鮮明地表現了秋色中原野與湖澤的不同特色。“西則回江永指”的“指”同“詣”字,是往的意思。“修靈”就是神,這兒是指河神,出自《離騷》“怨靈修之浩蕩兮”一語。對著洶涌激蕩的大江,鮑照興起了古今人事代謝的感嘆。臨川王劉義慶欣賞他的才華,卻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他受壓抑的地位。“思盡波濤,悲滿潭壑”正寫出了他處處受人掣肘的痛苦。他借眼前“煙歸八表,終為野塵”的自然景象,發泄了對世族豪門的不滿與蔑視。鮑照在門閥制度重壓下的痛苦、迷惘與反抗,借著變幻無窮、奔騰而去的江水得到了形象化的表現。從大雷岸遠眺四方,高山、平原、湖澤、江河的方位是虛構的,并不是實際上的地理位置。但第三層次描繪的廬山,卻是一個令人神往的實景,它是那樣絢麗、神奇: “上常積云霞,雕錦縟”中的“縟” ,《說文》解為: “繁采飾也”。“錦縟”是形容廬山云霞的鮮艷秾麗。這是平時的景色。但廬山的色彩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變化的。“若華”即若木之花,語出《淮南子》,說的是霞光; 從“若華夕曜”句看,指的是晚霞。“傳明散彩,赫似絳天”描寫的就是晚霞放出的光亮與色彩,或赫或絳,赫是火紅色,絳是深紅色,兩者還有細微的差別,反映了色彩層次的豐富與多變。“左右青靄,表里紫霄”的“青”與“紫”也造成色彩上的鮮明對照。而當暮色籠罩,廬山峰頂只剩下最后一縷“金光” 時,“半山以下,純為黛色”。“黛色”,即深青色。一明一暗,對比是如此的強烈。鮑照的廬山圖,是一幅水彩畫。一座廬山就浸在絢麗的色彩中了。這色彩,是陽光給的,云霞給的,霧氣給的,所以廬山不僅嬌美鮮艷,風采斐然,而且在煙云夕照的變幻中氣象萬千,顯示出它的雄偉壯麗,氣概非凡。最末二句“信可以神居帝郊,鎮控湘漢者也。”既是對廬山奇麗景象與雄武形勢的贊美,也是對這一鮮明形象的高度概括,顯得準確而有力。第二大段的最后一個層次只寫一個“水”字,讀來卻叫人驚心動魄: “若潨洞所積,溪壑所射,鼓怒之所豗擊,涌澓之所宕滌” ,一口氣就寫了四種不同的水流: 細流急疾地匯成巨川,山溪汩汩地噴射不息,疾風鼓起的水浪發怒似地相互撞擊,洶涌曲折的江水激蕩無前。這些水流雖有大小巨細之分,但都爭先恐后地奔騰向前,銳不可擋: “則上窮荻浦,下至狶洲,南薄燕, 北極雷淀” ,到達的地域, 如此廣遠。 “削長埤短,可數百里”是說,如果把這些從四面八方來的流水斷長補短,合在一起,可有數百里方圓。你看,鮑照要任意剪裁流水,這想象是多么神奇!接著,他以更加峻峭飄忽的筆勢,接連不斷地拓開了一幅又一幅突兀奇險的畫圖。“其中騰波觸天,高浪灌日,吞吐百川,寫泄萬壑”,描寫那翻騰咆哮的巨浪,上能滔天蔽日,下則侵吞萬水千山,這是何等的壯觀。“輕煙不流,華鼎振涾” ,這個比喻真是太別致了。接下去,鮑照加快了描寫的節奏,幾乎都是二句一景,猶如一個個特寫鏡頭,展現在我們眼前。“弱草朱靡,洪漣隴蹙”是說洪波沖倒了岸邊的細草,又向田隴逼近。“蹙”是逼迫的意思,生動地刻畫出洪波兇猛的來勢。“散渙長驚,電透箭疾”是說波浪突然崩碎飛散,如閃電快箭,令人驚嘆。浪花之美,就在它的突如其來,瞬息萬變。人受其“驚”,這一聲驚嘆包含著多少贊美! “穹溘崩聚,坻飛嶺覆”二句是說一座座巨浪,一會兒抱成一團,一會兒又跌得粉碎,簡直可以把河岸沖走,叫山嶺傾覆。大河激浪的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就生動地體現在“坻飛嶺覆”的畫面之中。寫“勢”、寫“力” ,容易流于空疏,而一“飛”一“復”之間,則把這“勢”與“力”形象化了。“回沫冠山,奔濤空谷,碪石為之摧碎, 碕岸為之落”四句是說,撞擊退回的水沫蓋滿了山頂, 呼嘯奔騰的波濤洗空了山谷。激浪撞來,把堅硬的山石與彎曲的河岸都沖擊得粉碎。鮑照對驚濤駭浪的描寫是層層推進的。上面寫到“洪漣隴蹙”,是說洪波緊逼田隴,具有威脅性; 接著描寫“坻飛嶺覆”,說巨浪終于把河岸沖走了,使山嶺傾覆了,但這樣的描寫還是從大處著墨的。 現在是“碪石為之摧碎, 碕岸為之落” ,這“摧碎”、 “落”顯然比“飛”與“覆”的沖擊力更加巨大,有力地突出了大江激浪恣肆汪洋的氣勢。鮑照以他雄健的筆力,摹繪了一幅幅變幻莫測的大江激浪圖。我們讀來,宛如身臨其境,勝景過眼,應接不暇。這一節的最后四句“仰視大火,俯聽波聲,愁魄脅息,心驚慓矣”是說: 遙望火星,側耳江濤,不禁令人氣息屏止,神魂戰栗。鮑照之所以把“俯聽波聲”與“仰視大火”對聯起來,是因為他描繪的驚濤駭浪,翻騰于天空與江面的整個空間,這種驚心動魄的壯觀景象,不只使鮑照,也使讀者都感到“脅息” “心驚”了。在這一節對“水”的描繪中,鮑照特別注意對名詞與動詞的錘煉。遣用名詞,尤為豐富多采。比如,描寫“波浪”,就鑄造了“騰波”、“高浪” 、“洪漣”、“奔濤”等詞,不僅極其凝練,而且形象生動逼真,表現了高超的藝術概括力。形容水浪動態的,如“坻飛嶺覆”固然千錘百煉,頗具匠心,而象“鼓怒”、“觸天”。“灌日”則更是吐奇脫俗,一鳴驚人。這里的動詞描出了波浪挺舉飆發、恢宏壯闊的氣勢,賦予波浪以鮮明的性格,表現了鮑照奇崛豐富的想象。在淋漓盡致地描繪了驚濤駭浪之后,鮑照突然把筆鋒一轉,悠然自得地描寫起水中的魚蟲鳥獸。如果說驚濤駭浪令人氣息屏止,那么這些水族珍奇實在叫人賞心悅目。“至于繁化殊育,詭質怪章”這一節中,最引人興味的是一口氣列舉的十六種奇禽異獸。這些水族,見所未見,聞所未聞。有的實有其物,有的僅來自神話傳說,有的還可能是鮑照信手拈來,臨時起的名稱。但就這些光怪陸離的名字而言,已經夠人神往的了。“吹澇弄翮”這種悠然自得的神態更是惹人喜愛。山水文學不僅要“美”,而且要“奇”,才能富有魅力。對水族珍奇的描繪,真為整幅洶涌澎湃的水景畫圖增添了別一番閑逸優雅的情趣。
至此,鮑照戛然而止,把潑墨長江風光的飽筆輕輕提起。然后,淡淡地點染了幾筆眼前的景色,托孤鶴游鴻給妹妹寄出了無限的情思: 即全文的第三大段。此段又分為二個層次。第一節,開頭六小句中“夕景”、“曉霧”、“孤鶴”、“游鴻” 、“樵蘇”、“舟子”的藝術形象,共同構成了一幅枯寂疏蕭的畫面。鮑照移情于景,寫得楚楚動人。尤其是一“嘯”、一“吟”、一“嘆”、一“泣” ,聲微情哀,傳響在夜深人靜時候,更增添了森冷悲涼的氣氛。這一段的第二層次表達了鮑照對妹妹的關懷與愛護,這一節抒寫兄妹之情,真是娓娓動人。鮑照為人一向粗率豪放。但信中對妹妹的聲聲叮囑,卻是如此關懷備至,體貼入微。看來,慷慨激昂之士也不乏綿綿柔腸,脈脈溫情。陳祚明說鮑照“既懷雄渾之姿,復挾沈摯之性”,正道中了鮑照的性格特征。
《登大雷岸與妹書》藝術上最顯著的特色是富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全文感情雄肆奔放,想象瑰麗奇特,潑墨淋漓盡致。杜甫曾以“俊逸鮑參軍”的詩句來比贊李白,可見瀟灑自如、俊峭飄逸是鮑照李白這兩位浪漫主義詩人共同的藝術風格。鮑照從不拘泥于山川景物的準確方位,而是憑借想象的力量,描繪了一幅不受時間與空間制約的長江風光圖。他能一會兒雄視“凌跨長隴”,一會兒細察“水化之蟲”,一會兒遠眺廬山的“金光”,一會兒近觀碪石的“摧碎”。筆之所至,著墨飽酣,揮灑隨意。鮑照豐富多采的想象是對現實景物的一種高度的藝術概括,因而,具有驚人的魅力。比如,他手握彩筆,為可望而不可即的廬山淡妝濃抹; 他拿起剪刀,要為奔騰匯聚的水流斷長補短;他把“輕煙不流”的江面,比作一尊沸騰的金鼎。這些奇峭的想象,為全文增添了瑰麗的浪漫主義色彩。敖器之說鮑照“如饑鷹獨出,奇矯無前”,贊賞的正是這種獨特的藝術風格。鮑照具有極強的審美能力。他不僅善于發現并捕捉自然景物中的美,更擅長于創造并表現這種美。山水文學的美學要求,不是機械的“模景”,而是進行藝術的再創造。鮑照把長江沿途的山川景物,完全置于自己的感受之中,體物寫貌,不僅力求形似,更著意追求神肖。他賦予山川景物以靈魂,使它們成為有生命、有活力、有感情、有個性的藝術形象。鮑照自己負才任氣,慷慨激昂,所以他筆下的高山才能“負氣爭高” “參差代雄”。當他自己的感情洪流與奔騰無前的大江合流時,大江才會“鼓怒豗擊”,“吞吐百川”。鮑照心境中的廬山,更象一位才貌出眾的俠女,不僅有飄飄欲仙的嫵媚姿色,還有鎮控湘漢的神奇威力。我們側身于這些性格鮮明、神態逼真的山水形象之中,遨游經過鮑照藝術再創造的長江風光圖,怎會不感到是一種美的享受呢。在《登大雷岸與妹書》中,鮑照以如此激越奔放的感情,峻健驚挺的筆勢,飽蘸濃墨重彩,點染云煙,著意山水,酣暢淋漓地極盡自然景物的雄姿妍態,這在當時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創舉。吳汝綸在評論這篇佳作時說: “奇崛驚絕,前無此體,明遠創為之。”正確地指出了鮑照對我國山水文學發展的創造性貢獻。因此,《登大雷岸與妹書》并不只是一封普通的家書,它實在是一篇在我國山水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杰作。
上一篇:《古文·獄中雜記》鑒賞
下一篇:《古文·登西臺慟哭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