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日凈山如染,風暄草欲薰。
梅殘數(shù)點雪,麥漲一溪云。
這是作者題在齊安壁上的一首五絕。齊安,地名,在今湖北省黃岡縣西北。壁,墻壁,這里指的是驛館的墻壁,還是村店的墻壁,詩人沒有明說,對理解詩意也無甚妨礙,可以不必深究。
通首全寫眼前所見春日晴明的景色。首句從高處、遠處著筆:“日凈”,說明天氣晴好;“山如染”,說明遠山清晰,仿佛是染上了青翠的顏色——而這正是由于“日凈”才產(chǎn)生出如此視覺效果的。第二句從低處、近處著筆:“風暄”,意為風暖;“草欲薰”,意為青草即將發(fā)出芳香。兩句說明人們從對風的觸覺和對草的嗅覺中,都感到春意已經(jīng)降臨大地;而草之所以能夠很快發(fā)出芳香,則是“風暄”的結(jié)果。江淹《別賦》:“閨中風暖,陌上草薰。”為此句之所本。第三句寫殘梅。“殘”,這里用作動詞,意為剩余。“雪”,指梅花,作者另一首五絕《梅花》有“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之句可證。梅樹枝頭只剩下幾朵白色的梅花,說明冬日已去。末句寫垅間青麥。“漲”,有蓬勃生長的意思。風和日暖,麥苗迅速茂密地鉆出地面,放眼望去,一行行,一垅垅,就像是長長的溪上的云,說明春日已來——兩句互為反襯,都是從平視的角度寫所見的中景。
這首詩篇幅雖短,在藝術(shù)上卻有不少可以稱道的地方。“殘”、“漲”等動詞,使被描摹的物體呈現(xiàn)動態(tài),很富形象性。前二句和末二句互為對仗,在絕句創(chuàng)作中較少見到,像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樣膾炙人口的詩篇更是罕見。此篇雖不如杜詩有名,但在工穩(wěn)的對仗中,能將春日郊原所見的遠、中、近景形象地組合成一幅使人身臨其境的畫面,也絕非易事。第三句按詩律應作“平平平仄仄”,現(xiàn)在“數(shù)”字是仄聲字,于律稍有不合。大約因為很難改換一個平聲字,而且也還不屬于“三平調(diào)”(律詩結(jié)尾三字都是平聲字)那樣的詩家大忌,所以作者便只得仍之了吧。
上一篇:陶弼《碧湘門》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王安石《送和甫至龍安微雨因寄吳氏女子》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