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僖公三十年)
晉侯、秦伯圍鄭【1】,以其無禮于晉【2】,且貳于楚也【3】。晉軍函陵【4】,秦軍汜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5】:“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 師必退?!惫珡闹?。辭曰:“臣之壯也, 猶不如人; 今老矣, 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樱?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 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 【6】, 見秦伯。曰:“秦、晉圍鄭, 鄭既知亡矣。若鄭亡而有益于君, 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7】, 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 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8】, 行李之往來, 共其乏困 【9】, 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10】, 許君焦、瑕【11】, 朝濟而夕設版焉【12】, 君之所知也。夫晉, 何厭之有? 既東封鄭 【13】, 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14】, 將焉取之? 闕秦以利晉, 唯君圖之。”秦伯說【15】, 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 乃還。
子犯請擊之【16】。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7】。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 失其所與, 不知【18】; 以亂易整【19】, 不武。吾其還也?!币嗳ブ?。
【注釋】
【1】 晉侯: 晉文公。秦伯: 秦穆公。
【2】 無禮于晉: 指晉文公為公子時在外流亡, 經過鄭國, 鄭文公沒有按禮節(jié)接待他。
【3】 貳于楚: 對晉有二心而親近楚。
【4】 軍: 駐軍。
【5】 佚之狐: 鄭大夫。鄭伯:鄭文公。
【6】 縋 (zhui): 這里指用繩子縛住身體, 從城墻上往下放。
【7】 越國以鄙遠: 鄙, 邊邑, 這里作動詞用; 全句可譯為: 越過一個國家 (晉), 把邊遠的 (鄭) 地方作秦之邊邑。
【8】: 東道主: 東方道路上招待宿食的主人。
【9】 行李, 古代掌管外交的官員, 可譯為使者。共, 同“供”。
【10】 嘗為晉君賜: 指秦穆公曾經幫助晉惠公回國即位。賜: 恩德。
【11】 焦、瑕: 地名, 今河南三門峽市一帶。
【12】朝濟而夕設版焉:朝晨渡河回國,傍晚就筑城以備秦,言背約之速。
【13】封:疆界。
【14】闕(que):損害。
【15】說:同“悅”。
【16】子犯:晉大夫,即狐偃。
【17】微:非,沒有。夫(fu)人:那個人,指秦穆公。
【18】知,同“智”。
【19】以亂易整,不武:把兩國的和睦相處變?yōu)榛ハ喙ゴ颍@不算武勇。
【賞析】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僖公三十年,晉秦圍鄭,這段話點明晉侯、秦伯攻打鄭國的原因,一是晉侯為公子在外流亡時,曾經過鄭國,而鄭文公卻沒有按禮節(jié)接待他;二是僖公二十八年,晉楚城濮之戰(zhàn)時,鄭國曾幫助楚國攻打晉國。因此,無論是私恨還是國仇,晉國都欲置鄭國于死地而后快。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晉秦均為一代大國,而鄭國自莊公以后,國勢日衰,因此,面對以強大的秦國為援的晉軍的進犯,弱小的鄭國猶如泰山壓頂,不堪一擊?!皶x軍函陵,秦軍汜南?!焙?、汜南均屬鄭國領土,轉眼均為對方所占,足見晉、秦兩軍來勢兇猛,一時氣氛緊張萬分。
但是,晉秦圍鄭,真正抱著強烈攻打鄭國欲望的,卻只是挾著國恨私仇的晉國,秦國僅僅是以援軍的面目出現(xiàn)。如何盡最大可能爭取秦國,化敵為友,就成為處于岌岌可危之中的鄭國的唯一希望。而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兩軍分開駐扎,這使得鄭國的這一線希望有了實現(xiàn)的可能。機遇雖然給成功提供了契機,但機遇并不意味著現(xiàn)實,如何把握機遇,化機遇為現(xiàn)實,對人生事業(yè)來說,乃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在強兵壓境、一觸即發(fā)的緊急關頭,要能夠把握住爭取秦國。利用秦國,以至最后化于戈為玉帛,這對鄭國來說,實在是如履薄冰,十分渺茫。因為秦國現(xiàn)在是晉國的盟友,且晉秦業(yè)已兵至城下,無論是條件還是時間,對鄭國來說,都是極為不利的。由此我們可以設想,能夠在這種間不容發(fā)的危急時刻,把握住這萬分之一的渺茫希望的人,其膽識魄力,一定是超群出眾的。
古人說:“一字千金”,意指名家大作,其中字字璣珠,絕無閑筆。這篇文章中,開篇寥寥數(shù)語,既點出了戰(zhàn)爭爆發(fā)的原因,敵我雙方的力量,又為后文“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了許多伏筆,且渲染創(chuàng)造了一個有聲有色的環(huán)境氣氛。用筆簡潔、凝練、含蓄,譽之以“一字千金”,絕非虛飾。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 若使燭之武見秦君, 師必退?!薄皣R印?, 承上而來, 再次強調鄭國的危險境地?!叭羰範T之武見秦君, 師必退?!睅?, 這里是指來犯的軍隊, 見秦伯而退敵軍, 表現(xiàn)出佚之狐對形勢的洞察力和預見性。能夠在危難之中發(fā)現(xiàn)成功的機遇和可能, 自然有運籌帷幄之才;能夠把握并實現(xiàn)這種機遇的人, 無疑具有決勝于千里之外的英雄氣魄。如果說佚之狐是慧眼伯樂, 那么完成此任者則無疑是千里駿馬。在這里, 佚之狐推薦了燭之武。從而一下子引起讀者的強烈關注, 燭之武何許人也? 他能完成此任嗎?
宋代嚴羽 《滄浪詩話》中說:“語忌直, 意忌淺, 脈忌露, 味忌短?!蔽恼轮械闹饕宋?, 要做到不直, 不淺, 不露, 不短, 那么先極筆渲染, 在千呼萬喚中猶抱琵琶, 未成曲調先有情, 從而使主人公一登場, 就立即成為焦灼等待已久的讀者的注意中心。這種技巧, 名之曰“蓄勢”, 這種寫法對塑造人物的好處, 讀者自可以從這篇文章中玩味。
壯士不遇, 英雄陌路, 是中國士人對虛擲人生的無可奈何的悲哀與傷感?!俺贾畨岩玻?猶不如人; 今老矣, 無能為也已?!薄蔼q不如人”, 暗指在盛年時, 未被重用, 遂埋沒至今,“今老矣, 無能為也已。”疊用語氣詞“矣”“也”“已”, 其中委屈感慨溢于言表。但是, 即使在“無能為也已”的狀態(tài)下, 燭之武在危難之中仍被委之以重任, 其才識卓犖出眾已可想而知了。此外, 鄭文公能從諫如流, 知過改過, 亡羊補牢, 也是感動燭之武出山的另一原因。“許之”, 指燭之武同意去勸說秦伯, 是該段的總結, 表明在國難當頭的形勢下, 鄭國經上下努力, 消除了內部的分歧隔閡, 齊心御外。
強敵當前, 最重要的是自己切莫亂了方寸。如果自己先六神無主, 莫衷一是, 那么不等對方攻打你, 自己先在內部的矛盾中把自己擊潰了。正是基于這個道理, 作者在緊鑼密鼓中騰出筆墨, 敘寫佚之狐、鄭文公、燭之武如何取得一致意見, 從而為“燭之武退秦師”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
“夜縋而出……”是文章的第三段, 也是文章的重點部分。一般說來,敵我談判, 雙方都有戒備, 只有盡快消除對方的戒心, 才有可能使對方走到談判桌上來。燭之武深諳此道, 單刀直入,“秦晉圍鄭, 鄭既知亡矣。若鄭亡而有益于君, 敢以煩執(zhí)事。”立即表明自己來意是為秦伯考慮, 從而為進一步打動秦伯提供了可能。
“越國以鄙遠, 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鄰之厚, 君之薄也?!睘橐粚?。燭之武指出秦鄭相隔遙遠, 因此亡鄭只能對晉國有利, 而秦國不但沒有利益可言, 反而因“鄰之厚”而顯得“君之薄也”。鑒于晉秦目前尚是盟國, 燭之武措辭是委婉謹慎的, 他沒有立即指出晉秦結盟的虛偽性, 卻巧妙地向秦伯點明晉秦畢竟是兩國這一事實, 為進一步離間晉秦的關系埋下伏筆。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為一層。這里燭之武暫時按下晉秦關系不提,以免引起對方的敏感。繞過來闡明鄭國存在對秦國可能有的種種好處,當然,這些好處的前提就是要秦國放棄進攻鄭國。這樣,攻鄭與友鄭,孰利孰弊,自然就擺在秦伯面前。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唯君圖之”是又一層。在經過一番拉攏引誘之后,燭之武察顏觀色,不失時機地列舉闡發(fā)晉國背信棄義的事實與野心,赤裸裸地挑撥晉秦關系。由于有了前面委婉動聽的一番話語,這里的挑撥當然就不顯得刺耳;由于這種挑撥是基于秦國的利害考慮,其中的道理就自然引起秦伯的警醒。
談判是一門藝術,它不僅需要高超的言談技巧,同時還需要對形勢的明察與洞識,只有這樣,才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從而達到說服對方的目的。燭之武的一番言論,簡要得體,正表明他既嫻于辭令,說理透辟,又見識不凡,令人信服,從而才能大膽地利用晉秦關系,達到了使秦國退師,并與鄭國結盟的目的。
原來是自己盟國的秦軍,現(xiàn)在轉過來卻成為敵軍鄭國的盟友,風云突變。在這種變幻中,晉侯也沒有感情沖動,而表現(xiàn)出清醒的理智判斷:“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币闳换貛煛_@種忍仇不發(fā),隨機應變的胸懷與謀略,當然也正是晉侯終成霸業(yè)的根本原因所在。而反過來講,說秦伯而退晉師,一石雙鳥,一箭雙雕,這種結局不也正在燭之武的預料之中嗎?
文章篇幅不長,人物眾多,作者以“攻鄭”“退秦”為矛盾的焦點,以燭之武為人物中心,從而做到繁而不雜,有始有終,層次井然。這種化繁為簡、以少御多的寫作技巧,實在令人擊節(jié)叫絕。
上一篇:《古文·燭之武退秦師》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宋金元文·陸游·煙艇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