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昱
江干入夜杵聲秋,百尺疏桐掛斗牛。
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華愁。
《秋月》一作《江城秋夜》。這首詩緣秋夜景色,寫了主觀感受和客觀景物的關系,說明了客觀之物不因人的主觀色彩如何而客觀存在著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也說明了人的主觀感受往往因其心境的不同,產生對外物不同的評價。
詩的前兩句寫景,秋天入夜之后,江岸上發出通通的搗衣聲,百尺梧桐在秋風中黃葉已殞落,斗星和牛星高掛天際,遠望猶如掛在疏桐之上。秋夜中的景色是清朗的,并無所謂什么歡樂和愁苦。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歡樂者看到月兒團圓滿心高興,見到月兒缺了,也不覺破損;愁苦者看到月兒團圓想到的是人分離,見到月兒缺了,也顧影自憐。不僅連想到自家身世和遭際,而且移情于月,好象月也歡樂月也愁。戎昱說:“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華愁”,月是無感情的自然物,不會有歡與愁,只是人的感情推及月兒罷了。戎昱在此意在說明秋夜的人愁。秋風起后,搗衣女自然想到外出的良人,想到將入難以度日的冬天,愁緒萬端,但這與明月是無關的。可是客觀上卻講明了人的主觀感受和與之無關的自然物不相關的道理。說理和寫景、抒情結合在一道,雖然四句中倒有兩句是概念性語言,可是并不使人覺得枯瘠,反覺得理趣盎然,妙趣橫生。
上一篇:《秋日雜感(二首)·陳子龍》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秋柳·高啟》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