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民歌·菩薩蠻》原文與賞析
自從鑾駕三峰住,傾心日夜思明主。慣在紫微間,笙歌不暫閑。受祿分南北,誰是憂邦國。此夜卻回鑾,須教社稷安。
這首歌辭是光化元年,昭宗回長安后,留守宮伎所作,反映其關心政治的心聲。
文宗“甘露之變”后,南北水火,各懷私圖,卻無憂國之人,辭中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并警戒受祿者以社稷為重。
起句就表現了歌辭作者對君王的日夜思念。君王離開宮廷,鑾駕三峰。宮廷大臣及為君王吹笙鼓樂唱歌的侍從對君王一向忠心耿耿,別無他想,因而當君王一旦失意離開,他們便六神無主,心中沒有依靠,所以日夜思念君王,渴盼君王早日回宮,尋找以往的快樂,恢復從前的生活。雖然君王已經不在宮中,不過,他們卻一直呆在紫微間中,吹笙唱歌,一時也沒有暫停休息偷閑。他們習慣了這種生活,而且希望借此表達對明主的思念,并希望用他們的聲聲虔誠的呼喚喚回他們的君王。君王鑾駕三峰,他們沒有背信棄義,而是恪守對君王的一片忠心,日日思,夜夜盼,渴望與君王團聚的一天。
上片開宗明義,直接點明對君王的思念,對君王的思念是詞的內容之一,但下片寫的是對國家的一片憂慮。下片說明君王鑾駕三峰的歷史原因,“受祿分南北,誰是憂邦國”?!澳媳薄敝复髢饶现?“南司”,有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及大內北之北司,即宦官所在之內侍省。南北司受祿于君王,然而他們不是一心效忠君王,而是各懷私利,終日為自己圖謀升官發財,彼此間勾心斗角,國家社稷全被他們拋在腦后。誰也沒有憂國憂民之心,盡是你爭我奪,國家社稷敗在他們之手,歌辭對此深惡痛絕。君王被迫鑾駕三峰,國家猶如一盤散沙,辭中警告南北內外之受祿者,應該痛改前非,懺悔過去,當以國家大業為重。他們期待君王起駕回宮,重整基業,使國家社稷和平安定。
這首歌辭義正辭嚴,它不單純是對君王的虔誠思念,而且有對國家的一片憂慮之情,使之突破了狹窄的效忠君王的觀念,而是把主題擴展到國家社稷較宏大的深遠意義之中去。尤為可貴的是,此辭對只拿俸祿不為國家著想的內外司表示深深的譴責,“誰是憂邦國”表現了辭作者異常的憤怒之情。“誰是憂邦國”從表面看來,似乎是一個選擇疑問句,南北之二司似乎憂國者之一。但是從深刻的內涵來看,這是一個反問句,“誰是”便是 “誰都不是”之意,但用反問,更增強了辭作者的不滿情緒,這往往比直接的譴責更有力度。
這首歌辭寫對君王的思念,只是從笙歌之小事寫起,比較迂回婉轉,但其中表現出的對君王的思念之情卻真實細膩誠摯。笙歌比起朝政可謂微乎其微,但妙就妙在從小事寫,卻能道出真情真意,毫無虛情假意。
辭的上片寫得較柔,下片較剛,二者合一,使辭剛柔相濟,各得其所。
上一篇:《唐代民歌·菩薩蠻》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宋代民歌·行在軍中謠》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