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偽臨朝武氏者, 性非和順, 地實寒微【1】。昔充太宗下陳【2】, 曾以更衣入侍【3】。洎乎晚節【4】, 穢亂春宮【5】, 潛隱先帝之私, 陰圖后房之嬖【6】。入門見嫉, 蛾眉不肯讓人【7】;掩袖工讒【8】, 狐媚偏能惑主【9】。踐元后于翚翟【10】,陷吾君于聚麀【11】。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12】,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猶復包藏禍心,窺竊神器【13】。君之愛子,幽之于別宮;賊之宗盟【14】,委之以重任。嗚呼!霍子孟之不作【15】,朱虛侯之已亡。燕啄皇孫【16】,知漢祚之將盡【17】;龍漦帝后【18】,識夏庭之遽衰。
敬業皇唐舊臣,公侯冢子【19】,奉先君之成業,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興悲, 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豈徒然哉!是用氣憤風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爰舉義旗, 以清妖孽。南連百越,北盡山河,鐵騎成群,玉軸相接【20】。海陵紅粟,侖儲之積靡窮;江浦黃旗, 匡復之功何遠。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21】;喑嗚則山岳崩頹,叱咤則風云變色【22】。以此制敵,何敵不摧, 以此圖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居漢地,或葉周親【23】,或膺重寄于話言【24】,或受顧命于宣室【25】。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一抔之土未干【26】,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轉禍為福,送往事居【27】,共立勤王之勛【28】,無廢大君之命,凡諸爵賞, 同指山河。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29】,必貽后至之誅。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注釋】
【1】地實寒微:門第確實很低下,這里指武則天的門第出身低下。地,通“第”,門第。
【2】下陳:下列,指宮中姬妾。
【3】更衣入侍:典出漢武帝皇后衛子夫。漢武帝即位后多年無子,一天,武帝過平陽主家,遇到歌女衛子夫,衛子夫因侍候漢武帝更衣而得到寵幸。這里比喻武則天來路不光明正大。
【4】 洎 (ji): 及、到。晚節: 指年老之后。
【5】 春宮: 太子居宮。
【6】 私: 愛。嬖: 受寵。
【7】 蛾眉: 形容女子眉細如蠶的美貌。
【8】 掩袖: 以袖掩鼻。故事出自戰國, 魏王送給楚懷王一個美人。楚懷王妃子鄭袖害怕她受寵, 就騙美人說, 楚懷王愛慕你的美貌, 但又不太喜歡你的鼻子, 今后見了大王你要用袖子掩住鼻子。美人照辦了, 楚懷王見后問鄭袖這是什么緣故, 鄭袖說, 大概美人嫌您口臭。楚懷王大怒,命人割去美人的鼻子。這里說武則天像鄭袖一樣十分陰險。工: 擅長。
【9】 狐媚: 手段狡猾而迷惑人。
【10】 踐: 踏上。元后: 皇后。翚翟: 彩色羽毛的野雞與長尾野雞。指皇后禮服上的圖案。
【11】 聚麀 (you): 聚: 共有。麀: 母鹿。原指兩條公鹿共有一頭母鹿。這里指責武則天亂倫。
【12】 狎: 親近。邪僻: 邪惡的人。
【13】 神器: 指帝位。
【14】 幽: 軟禁。
【15】 賊: 指武則天。宗盟: 同姓宗族。
【16】 燕啄皇孫: 典出西漢成帝, 皇后趙飛燕及其妹昭儀, 人宮多年都無子, 因妒嫉他人, 便暗中殺害了許多皇子, 使漢成帝無嗣。后來趙氏姐妹都因此事而被處死。
【17】 漢祚: 漢代的天下。祚: 皇位。這里指唐朝。
【18】 龍漦 (li) 帝后: 傳說夏末時, 有二龍落于夏廷, 自稱為褒地的二君, 夏帝把龍留下的涎沫藏了起來。到周厲王末年, 涎沫流了出來,變成黑黿, 后宮一個未成年宮女遇上了便懷了孕, 生下一個女孩,即褒姒。這里把武則天比作褒姒。漦: 涎水。
【19】 冢子: 嫡子, 長子。
【20】 玉軸: 指戰車。
【21】 班聲: 班馬 (即盤旋之馬) 的馬鳴聲。
【22】 暗 (yin) 嗚: 怒氣郁積。叱咤: 呼喝。
【23】 葉周親: 合于至親, 葉, 同“協”。
【24】 膺: 接受。
【25】 顧命: 帝王臨終的囑托。宣室: 指顧命的地方。
【26】 抔 (pou): 用手捧著。
【27】 往: 往者, 死者, 指高宗。居: 生者, 指中宗。
【28】 勤王: 古代天子有難, 臣子起兵相救稱為勤王。
【29】昧:不明,看不清。幾:顯示吉兆。
【賞析】
檄文為我國古代聲討敵人的一種文體,內容多為先聲奪人、壯大軍威的文告。劉勰《文心雕龍·檄移》云:“事昭而理辨、氣盛而辭斷”,道出了草寫檄文的要點。我國最早的檄文是《呂相絕秦》,后世出現的檄文往往文字呆板,缺少活力。但駱賓王所作的這篇《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卻是一篇氣勢磅礴,剛健峭勁,痛快淋漓的戰斗檄文,堪為典范之作。
為激發讀者對武則天深惡痛絕的情感,作者首先就從武則天的身世經歷,一生中的劣跡入筆,歷數她殺姊屠兄,弒君鴆母,陰謀篡唐,終至稱朝臨制的種種罪惡。采用了貶抑的手法,對武則天的政治面目和隱私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鞭撻。
作者首先指出做了皇帝的武則天的皇位不是按封建社會的世襲制合法繼承來的,而是“竊據”篡奪的,因而是偽政。做帝王最根本的修養就是要性情和順,而武氏就連這最起碼的修養也不具備。自六朝以來,封建社會中的門第觀念相當嚴格,重視出身的尊卑和門第的高低,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正是這種政治生活的寫照。唐代大興科舉考試,改革選士的政治制度,對舊的門第觀念有一定的沖擊和抑制,但在初唐時期仍受很深的門第觀念的影響。所以作者首先揭露武則天的門第十分寒微。她十四歲時因色相而入選進宮,是地位十分卑賤的姬妾,充當才人。只是因更衣的機會得到寵幸。這里無論是指出武則天的“竊位”,性不和順,還是門第寒微都是要說明一個問題,即武則天做皇帝是不合法的荒謬之舉。
文章在揭露了武則天的身世后,便從最令人痛恨的,不合封建倫理道德的劣跡下筆,大肆宣傳武則天丑惡的私生活。說她與太子李治有荒淫穢亂的齟齬關系。削發為尼再蓄發還俗,目的要掩蓋曾充唐太宗才人的歷史。入宮后使出了各種卑劣的手段,竊取了皇后之位,做出如同禽獸的亂倫丑事。
作者在揭舉了武則天的寒微身世,丑惡行徑后,更進一步張揚武則天“虺蜴”般的狠毒,豺狼般的本性。指出她親奸臣,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囚禁親子,重用外戚。這一切都是人、神所嫉恨,為天地所不容的。
在第一節最后,作者利用漢代趙飛燕殘害皇孫的“燕啄皇孫”的典故,指責武則天殺李弘、廢李賢的歷史事實,并把武則天比喻成趙飛燕。
在這一節里,作者在表現手法上多次使用歷史典故與故事,如“更衣入侍”是借衛子夫因侍奉漢武帝更衣而受寵幸入宮的典故,來說明武則天的來路不正。“掩袖工讒”是借戰國時魏王送楚懷王美人的故事來說明武則天的陰險。“燕啄皇孫”是指漢成帝時嬖倖趙飛燕, 趙氏因自己無子嗣, 而殺盡皇子皇孫, 這里借喻武則天與趙飛燕一樣, 先后廢掉和殺害太子諸人, 說明武則天為人的狠毒。典故的使用, 增加了文章的渲染性和煽動性。文勢咄咄逼人, 句句像支支利箭, 箭箭射中武則天的要害。文筆凝練, 幾乎每話就談出武則天一件罪惡, 一件丑聞。語言尖酸刻薄, 筆酣墨飽, 盡情揮灑, 使文章極富有戰斗力與號召力。
作者在歷數了武則天的令人發指的種種罪行劣跡之后, 轉入了對徐敬業的身世經歷的介紹, 說明他起事聲討武則天的原因。徐敬業出身豪門,門庭顯赫。他祖父徐世勣是唐朝的創業功臣, 曾賜姓李。而敬業正是徐家的嫡子, 公侯的直系子孫。這一點與前文指責武則天出身微寒卑賤, 一貶一褒, 使讀者很清楚地看出誰高貴, 誰卑賤; 誰是正統, 誰是偽假。然后, 作者引用兩個歷史故事: 一個是宋微子朝周, 路過殷墟, 見到故國荒涼景象, 觸景傷懷并作《麥秀歌》以抒懷寄意的故事。另一個是漢光武帝時袁君山目睹時弊往往感傷流涕, 由此說明徐敬業看到今天武則天篡權亂政, 害國殃民的心情也是沉痛難抑的。由對時局現政的不滿而發展到揭舉義旗, 奮起反抗武周政權完全是順應海內民心的向背。同時也表達了徐敬業“舉義旗, 以清妖孽”的決心。然后作者用十分工整的排比句描繪了徐敬業討周擁唐義軍勢力之大,“南至百越, 北達三河”; 義軍的軍力十分雄厚,“鐵騎成群, 玉軸相接”, 物質資源十分豐富,“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 起義軍的軍威浩大, 軍士斗志昂揚,“劍氣沖而南斗平, 暗鳴則山岳崩頹, 叱咤則風云變色”。這里作者連續使用了三個夸張的比喻, 形象地描寫了起義軍氣貫山河的威勢, 所以“以此制敵, 何敵不摧, 以此圖功,何功不克”則是事之必然的了。這一段文字寫出了徐敬業起義軍吊民伐罪, 大義凜然, 氣壯山河的氣概以及起義軍的攻無不克、無堅不摧的必勝信心。
作者在最后一節中指出, 所有的皇親國戚、封疆大吏, 或是享受著國家的封地, 或是承擔著重要委任的, 都要遵照先帝的遺訓, 輔佐幼主, 忠誠李氏王朝, 建立扶助皇室的勛業, 以報答先帝的隆恩。規勸這些官吏,不要留戀自己的一城一池, 在歧路上徘徊觀望, 萬萬不可錯過天賜良機,及時加入到反抗武則天的行列中來。并警告那些遲遲按兵不動、心存觀望、侍機而動的人, 再不采取斷然措施, 迅速行動起來, 將是自取敗亡。這一節作者完全是以理服人、敘事、說理有聲有色, 動之以情, 曉之以理。最后作者以“請看今日之域中, 竟是誰家之天下”一句結束全文, 氣勢沉雄, 寓意深遠, 這也給人留下一個自我思考、自我回答、自我選擇的機會。但從作者通篇所敘說的事實與道理來看, 答案實際上是不言而喻的。這也表現出作者對自己正在進行的正義事業充滿了必勝的信心, 表現了匡扶正義,推翻暴孽,恢復帝業的雄心大志。
全文文筆層次清晰,文筆暢達,以用典使事見長。寫來寄理于情,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盡管文中有夸大失實之處和人身攻擊之嫌,但由于文章寫得筆勢雄悍,詞鋒犀利,詞采豐贍,充滿感情色彩,愛憎褒貶熔鑄其中,就連武則天讀過此文后都說:“宰相之過也,人有如此才,而使流落不偶乎?”也為之動容,慨嘆作者的才華而不可得。足見此文震心撼魄的力量,不失為一篇播在人口,千古誅心的檄文力作。
上一篇:《古文·為宋公至洛陽謁五陵表》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曌檄》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