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朱熹
步隨流水覓溪源,行到源頭卻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隨處弄潺湲。
朱熹《偶題三首(其二)》贊美泉水堅持不懈、一往無前的奮斗精神,催人進發。《偶題三首(其三)》同樣也給人以深深的啟迪:我們無法追尋得到絕對的真理,但我們仍應執著追求猶如知識海洋中的一顆顆閃亮小水珠的相對真理,盡自己的努力發光,照亮人類前進的道路。
“步隨流水覓溪源”,詩人順著流水的蹤跡滿懷信心地去尋覓溪水的源頭。溪流曲曲折折,時而平緩,一路“叮咚”歡唱,時而迅急,在山澗呼嘯而過。追尋真理的道路亦如尋覓溪源的步履,繞過百折千回,歷經千難萬阻。人類追求真理是為了認識和改造世界。詩人想尋得絕對的真理來解釋萬物。
“行到源頭卻惘然”,原以為眼前便是苦苦追覓的溪源了,心中一陣驚喜,卻發現這“源頭”是上游的幾條溪流的匯合之處,這溪水到底發源于哪條溪流呢?詩人注視著眼前奔流不息的溪水,真源在哪兒呢?詩人感到“惘然”了。于是凝眸遠視,開始深長的思索。真理又在何方呢?原以為追求至此,就找到了絕對真理,能解釋世間萬物了,但詩人心中仍是有那么多疑惑不解的謎。
詩人沉思片刻,卻又拈須微笑了,因為他豁然醒悟“始信真源行不到”。真理的發展就如這溪水奔流永無止盡,絕對的真理是找不到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我們囿于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我們的理解和認識能力就一定階段而言總是有限的,我們的目光無法窮極宇宙的每個角落,絕對的真理永遠無法企及。每個人只能盡自己的力量對世界提出一點自己的認識,但無論它閃爍著多耀眼的智慧之光,也只能照亮世界的某個角落。“真源”是“行不到”的。
詩人面對這種“真源行不到”的困惑,沒有失去信心,而是更努力地去追尋他所能及的相對的真理。“倚筇隨處弄潺湲”,“倚筇”,表現了更刻苦更執著的求索精神。即使疲勞了,倚著手杖,卻不停止追求的步履。“隨處”,表現了詩人思維空間的拓展,不再拘泥于一條尋求的道路,從各個方向各個角度向它邁進。百川歸海,殊途同歸,所有途徑尋得的相對真理最終都指向同一個終極。就象每一顆閃亮的小星裝飾了夜空的燦爛美麗,每一代人,每一個人追尋他所能及的相對的真理,不就越來越接近那絕對的真理了么?世界不就越來越光明美好了么?詩人于是微笑著“倚筇隨處弄潺湲”。
短短四句詩,卻寫得有起有伏,蘊味深長。詩人先是滿懷希望和信心去“覓溪源”。“行到源頭”發現真源并不在此,感到“惘然”、困惑,心的寧靜被打破了。但“矛盾引導前進”(黑格爾),詩人進一步思索,“始信真源行不到”時,詩人豁然頓悟,困惑解決了,心又歸于平靜,詩人發出充滿智慧的微笑,給人以微笑后的啟迪,讓每一顆求知的心靈從詩人“倚筇隨處弄潺湲”的執著的探索精神中受到深深的鼓舞。
上一篇:《偶題三首(其一)·[宋]朱熹》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偶題三首(其二)·[宋]朱熹》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