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國策》·顏斶說齊王
齊宣王見顏斶, 曰:“斶前!”【2】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說。左右曰:“王, 人君也; 斶, 人臣也。王曰‘斶前’, 斶亦曰‘王前’, 可乎?”斶對曰:“夫斶前為慕勢,【3】王前為趨士【4】。與使斶為慕勢, 不如使王為趨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貴乎?士貴乎?”對曰:“士貴耳,王者不貴。”王曰:“有說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齊,令曰:‘有敢去柳下季【5】壟【6】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齊王頭者,封萬戶侯,賜金千鎰【7】!’由是觀之,生王之頭, 曾不若死士之壟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 寡人自取病耳【8】。愿請受為弟子。且顏先生與寡人游【9】,食必太牢【10】,出必乘車,妻子衣服麗都【11】。”顏斶辭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則破焉;非弗寶貴矣,然太璞不完【12】。士生乎鄙野,推選則祿焉【13】,非不尊遂也【14】,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歸,晚食以當肉【15】,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凈貞正以自虞【16】。”則再拜而辭去。
君子曰:“斶知足矣,歸真反璞【17】,則終身不辱。”
【注釋】
【1】顏斶:齊國的隱士。“斶(chu)”,人名。說(shui):勸說,說服。
【2】斶前:前作動詞,譯上前,到前面。
【3】慕勢:貪慕權勢。
【4】趨士:趨,快走,此處引申有“趕忙地接近”之意。此句言齊王如果走近顏斶,正足以表示國君禮賢下士。
【5】柳下季:魯國的賢者,即柳下惠。他姓展名禽,字季,食采邑于“柳下”,謚惠。
【6】壟:墳墓。
【7】鎰:二十兩為一鎰,是古時的計量單位。
【8】自取病:自討無趣。病,憂慮,引申煩事,沒有興致的事。
【9】游:交往,交游。
【10】太牢:一牛、一羊,一豕(豬)三牲具備叫做“太牢”。
【11】麗都:華美。
【12】太璞:蘊藏著玉的石塊。太,同“大”;璞,含有玉的石頭或未經雕琢的玉。
【13】 推選則祿焉: 由國君提拔錄用, 就可以得到祿位。
【14】 尊遂: 尊貴, 發(fā)達。遂, 達。
【15】 晚食以當肉: 把飯吃得遲一點, 雖然沒有好吃的, 但因肚子餓了, 吃起來滋味香, 權算吃肉一樣。當 (dang): 當做, 抵得上。
【16】 清靜貞正以自虞:“清靜”, 遠避塵囂, 不受外物干擾;“貞正”,保持純正的節(jié)操;“虞”, 同“娛”,“自虞”, 猶言“自樂”。
【17】 歸真反璞: 說顏斶辭王而歸, 恢復其本來的布衣面目。歸: 返回; 真: 天然。比喻回復原來的自然狀態(tài)。此語后定為成語。
【賞析】
這篇文章選自《戰(zhàn)國策·齊策四》, 它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士階層要求自身地位的提高和民主思想的抬頭。全篇文章由對話組成, 語言簡潔, 人物形象生動活脫, 使人讀來饒有風趣。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寫出了顏斶,不慕權勢, 以理而論, 保持了士所具有的氣節(jié)。齊王見到顏斶后的態(tài)度十分驕橫, 直言下令“斶前!”表現(xiàn)了他位尊使下的君王威儀。顏斶在這種形勢下并沒有趨炎附勢地走過去, 而是理直氣壯地言道:“王前!”語言雖短, 但將人物的氣質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 決不茍容邀寵。依附于齊宣王的左右當然是仰齊王鼻息, 為齊王說話, 于是展開了第一回合的論戰(zhàn)。左右擺出傳統(tǒng)祖制:“王, 人君也; 斶, 人臣也”,齊王下命令理所當然, 而你顏斶怎么可以說“王前”呢? 顏斶則據(jù)理而爭, 言道:“斶前為慕勢, 王前為趨士, 與使斶為慕勢, 不如使王為趨士。”在這簡短的話語中表現(xiàn)了顏斶為國為民, 維護自身尊嚴的思想品格。在一個國度里如果提倡和推崇傾慕權勢, 那么這國家將成為什么樣子? 反之, 如果一國之君能禮賢下士, 為國勤政,又將是什么樣子呢? 這都是不言而喻的。再則, 傾慕權勢, 就顏斶而言, 只是個人的事, 而國君禮賢下士, 則不只是個人的事, 提倡什么風尚, 鏟除什么惡習, 不是顯而易見的道理嗎! 就一個人而言, 人有人的價值, 人有人的尊嚴,如果一個有骨氣的人, 他是不允許侮辱自己的人格的。在戰(zhàn)國時期, 逐漸上升的士這一階層有這種思想追求, 而顏斶的這一形象就表現(xiàn)了這一思想追求。
不料, 顏斶的這一席話觸怒了齊宣王:“王者貴乎?士貴乎?”齊王擺出權勢的架式來威嚇人。可是顏斶并沒有被恐嚇住, 而是坦然“對曰:‘士貴耳, 王者不貴。’”這不僅體現(xiàn)了顏斶不畏強權的膽識, 而且體現(xiàn)了顏斶為爭得自身地位敢于斗爭的精神。齊王在看到顏斶未被權勢所嚇倒, 進而追逼:“有說乎?”由是, 顏斶侃侃而談, 運用對比的手法, 講出活著的齊王頭, 還不及齊國賢士柳下惠的墳墓值錢, 為自己的觀點的確立找到了有力的依據(jù)。
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寫顏斶不為物質引誘所動,維護了士的尊嚴。
文章在本段開始寫出齊宣王聽罷顏屬的言論之后,發(fā)出的感慨,可以說是正確的。一則這是從另—角度對顏斶的褒揚;二則表明齊宣王也還是個明智之君,知錯認錯,并“愿請受為弟子”。講到這里就可以了,說明齊王認識了“士”的人身價值了。但是,齊宣王下面的話就完全錯誤了,“且顏先生與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車,妻子衣服麗都”,提高本階層的社會地位,是為了物質享受嗎?齊王的這段話簡直是對士的莫大侮辱。請看顏斶的回答:“夫玉生于山,制則破焉,非弗寶貴矣,然太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選則祿焉,非不尊遂也,然而神形不全。”多么得體的比喻,寧可保持自然美,士的本色,而絕不愿“制作”“推選”,這簡短的話表白了士階層的高尚氣節(jié),這種氣節(jié)被歷代士人所推崇,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思想不正可以看到顏斶所論士貴君輕在后人身上的反映嗎?
文章的第三段以“君子曰”作結,對顏斶作恰如其分的評價,很有力量。這三句是作者對其人其事的評語。
這篇文章的主要寫作特色是全篇由對話組成,但并未失去人物的光彩,鮮明的形象。使讀者聽其聲如見其人。為什么能獲得這種效果呢?這是作者在表現(xiàn)人物對話時,所使用的言辭十分合乎人物的身份、地位。例如寫齊宣王的驕橫,“齊宣王見顏斶,曰:‘斶前!’”“作色曰:‘王者貴乎?士貴乎?’”而寫顏斶據(jù)理力爭時,所舉事例用柳下季和齊王頭相比,都顯得十分貼切。這種運用人物語言來表現(xiàn)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的寫作手法對后世的文學創(chuàng)作有很大影響,如《史記》中所塑的人物項羽、魏公子、荊軻等形象都得益于此。
本文的第二個特點是行文簡潔,字句精練,文章饒有風趣。作者不在描繪環(huán)境、交待人物背景等方面多著筆墨,以人物為中心,以對話為描寫手法,使文章簡練有致,這種巧妙的筆法很值得我們學習。
上一篇:《古文·題海天落照圖后》鑒賞
下一篇:《古文·風賦》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