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左傳》·季梁諫追楚師
(桓公六年)
楚武王侵隨, 使薳章求成焉, 軍于瑕以待之。隨人使少師董成。【1】。
鬥伯比言于楚子【2】曰:“吾不得志于漢東也【3】,我則使然。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4】, 以武臨之,彼則懼而協以謀我, 故難間也。漢東之國, 隨為大。隨張, 必棄小國。小國離, 楚之利也。少師侈, 請羸師以張之【5】。”熊率且比曰【6】 :“季梁在【7】, 何益?”伯比曰:“以為后圖。少師得其君。”
王毀軍而納少師。少師歸, 請追楚師。隨侯將許之。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8】。楚之羸,其誘我也,君何急焉?臣聞小之能敵大也,小道大淫。所謂道, 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 忠也;祝史正辭【9】,信也。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公曰:“吾牲牷肥腯【10】,粢盛豐備,何則不信?”對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碩肥腯【11】。’謂民力之普存也,謂其畜之碩大蕃滋也,謂其不疾瘯蠡也【12】,謂其備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潔粢豐盛。’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13】。奉酒醴以告曰【14】:‘嘉栗旨酒。’謂其上下皆有嘉德而無違心也。所謂馨香,無讒慝也【15】。故務其三時,修其五教,親其九族,以致其禋祀【16】。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動則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雖獨豐,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親兄弟之國,庶免于難。”
隨侯懼而修政,楚不敢伐。
【注釋】
【1】楚:羋(mi)姓國。其始祖原是商的盟國。西周時,立國于荊山一帶。周成王封其首領熊繹以子男之田,為楚受封的開始。但后來楚國自稱王,與周實際上不是臣屬關系,而是處于對立地位了。楚武王為楚國的第十七君。楚也稱荊。隨:西周初年分封的諸侯國,姬姓。在今湖北隨縣。薳(wei)章:楚大夫。瑕:隨地。在今湖北隨縣境。少師:官名。其人姓名不詳。董:主持。
【2】鬥(dou)伯比:楚大夫。
【3】漢東:漢水以東,這里指漢水以東的小國。
【4】張:陳設。
【5】侈:驕傲自大。羸(lei):瘦弱。羸師:故意使軍隊表現出衰弱的樣子。
【6】熊率(lu)且(ju)比:楚大夫。
【7】季梁:隨國的賢臣。
【8】 授: 付予。
【9】 祝史: 管理祭祀的官吏。正辭: 不欺假。
【10】 牲牷(quan): 純色而完整的牛、羊、豬。
【11】 粢(zi)盛(cheng): 盛在祭器里供神用的谷物。黍、稷叫粢, 裝進器皿叫盛。腯(tu): 肥壯。
【12】 瘯(cu)蠡 (luo): 六畜所患之皮膚病。
【13】 三時: 指春、夏、秋三個農忙季節。
【14】 醴: 甜酒。栗: 敬。
【15】 讒(chan): 誣陷人的壞話。慝(te): 邪惡。
【16】 五教: 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九族: 上自高、曾、祖、父, 下至子、孫、曾、玄, 加上本身。另一說, 父族四代, 母族三代, 妻族二代, 合為九族。禋(yin): 祭祀誠心。
【賞析】
向國君進諫又能說服國君,這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隨國的大臣季梁卻能做到, 他在魯桓公六年時, 面臨楚軍壓境的危難, 向國君進諫,不僅制止了國君“追楚師”的打算, 而且使國君明政修德, 重振國威, 致使楚國不敢進攻。
季梁用“夫民, 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 而后致力于神”的道理說動了隨侯, 這個道理反映了春秋時代對于民和神的關系的一種新的進步主張, 這個主張能為隨侯所接受, 同季梁巧妙的論述分不開。季梁的諫言之始, 首先指出隨與楚的對峙情況, 即隨小楚大, 而隨侯要追擊楚師, 就是要以小勝大, 但以小勝大是有條件的, 即“小道大淫”, 隨即轉入他所要論說的主題, 季梁緊承“小道”的“道”, 指出道即“忠于民而信于神也”, 在這里他將民、神并提, 然后說明目前隨國的情況是對民不忠, 對神不信, 因而是不道的, 是不可能打敗強大于它的楚國的。
對于季梁的這一段論述, 隨侯聽后并未全部理解, 他只記住了“信于神”的一面, 而忘記了“忠于民”的一面, 因而他反問季梁, 說他祭祀用的牛、羊、豬三牲都是完整肥大的, 盛在祭器中的黍稷也是豐足、完備的,怎么能說對神不“信”呢?季梁見隨侯并未理解他所說的問題的實質, 便點明一句:“夫民, 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 而后致力于神。”開始將談話的主題轉到以民為主而神為附之上, 他從祭神講起, 告訴隨侯, 向神祭獻的目的就是為了向神報告百姓民眾的情況, 并非是專門祭神而祭神, 所以, 向神奉獻“博碩肥腯”的祭品就是為了說明人民的物力財力普遍富裕,牲口長得肥大而且繁殖很快, 沒有生過疥癬等疾病, 完備肥壯。然后他又逐句回答隨侯的話, 接著又用“所謂馨香, 無讒慝也”一句與“所謂道, 忠于民而信于神”相呼應。而現在隨國的狀況則正好相反,“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雖獨豐,其何福之有?”終于使隨侯徹悟。
季梁的進諫是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發生的,這從文章開始,楚國大臣們的一番爭論之中可以看出,鬬伯比的陰謀就是要誘使隨侯“追楚師”,而且,他認為,即使隨國有季梁在也不足為懼,因為隨侯寵少師。但他們沒有料到,季梁就是在這種狀況下破敗了楚國的陰謀,由此可見,季梁的大智大勇已超出了常人,堪稱蓋世雄才。
季梁的諫詞之所以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是由于下列原因:首先,他的論述條理縝密,他劈頭一句:“楚之羸,其誘我也,君何急焉?”看破了楚國的陰謀,然后便轉到民神關系的論述上,進而使我們明白了他勸隨侯不要著急,就是為了讓隨侯先在國內修明政治,與兄弟之國相親善,使國家強盛起來,以御外敵。第二,其論述句句緊承,前后相應。他從“小道大淫”談到“道”,從“道”談到“忠”、“信”,又從“信”最終強調了“忠”,都是后句緊承前句,而后,他的答句又緊承隨侯的問句,后一段諫詞又緊承前一段諫語深入論述,他的最后一句“君姑修政而親兄弟之國,庶免于難”,又與鬬伯比的“隨張,必棄小國。小國離,楚之利也”之句暗暗反承,使人更加嘆服于季梁的明察秋毫與知己知彼。文中,“君姑修政”的“姑”字又與“君何急焉?”一句相應,表現了高度的智慧。第三,語勢強烈整齊而且有節奏感,在“故奉牲以告曰”之后的主要論述中,連續運用了七個“謂”字,七個“也”字,抑揚頓挫,使文章搖曳生姿。第四,縱觀全文,其行文,正如《古文觀止》的注者吳調侯、吳楚材所說:“如流云纖錦,天花亂墜,令人應接不暇。”而他所論述的進步主張,也堪稱“千古不易之論”。
上一篇:《古文觀止·左傳·季札觀周樂》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楊峴·安吉施氏遺著序》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