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徐寄塵》言情贈友詩歌
不唱陽關曲,非因有故人。
柳條重綣繾,鶯語太叮嚀。
惜別階前雨,分攜水上萍。
飄蓬經(jīng)已慣,感慨本紛紜。
憂國心先碎,合群力未曾。
空勞憐彼女,無奈系其親。
萬里還甘赴,孑身更莫論。
頭顱原大好,志愿貴縱橫。
權(quán)失當思復,時危敢顧身?
白狼須掛箭,青史不銘勛。
恩宗輕富貴,為國作犧牲。
只強同族勢,豈是為浮名?
這首詩是1906年夏,秋瑾離潯溪女校時寄給她的朋友徐寄塵的。徐寄塵,名自華,浙江桐鄉(xiāng)人。其時任潯溪女子學校校長。秋瑾于1905年年底從日本回國,1906年春到潯溪女子學校執(zhí)教,因而認識了徐寄塵、徐小淑姊妹,并成為很好的朋友。這首詩就是作者暑假離開潯溪奔赴上海時寫給寄塵的。在詩中歌頌了她們純潔深厚的革命情誼,表現(xiàn)了詩人豪邁奔放的革命激情。并希望徐寄塵能同仇敵愾,脫下閨閣女子的衣服,換上全副武裝,參加革命。
“不唱陽關曲,非因有故人” 以下八句,寫別離之情。離別不唱那凄涼的催人淚下的《陽關曲》 ,并非海角天涯有故人朋友。這兩句化用了王維《渭城曲》末二句“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詩句。但這首詩和王維詩情感基調(diào)則不相同。王詩低沉、悲涼,此詩起句則豪邁奔放、充滿樂觀的情緒。當然,“不唱陽關曲”也并不是說和朋友的分離就不感到痛苦和悲傷。你看那“柳條重綣繾”,聽那“鶯語太叮嚀”。這自然界的物象不也表現(xiàn)在一種離情別恨的感傷么?那絲絲柳枝,重重疊疊,在微風中也依依不舍,纏綿悱惻,情意是多么深厚! 那美麗的黃鶯婉轉(zhuǎn)含淚的長鳴,似乎在叮嚀“保重”、“珍惜”。這里“綣繾”是密不可分之意,猶言纏綿,形容情深意厚。自 《詩經(jīng)·采薇》有“楊柳依依”,古詩中有“霸柳傷別”之句,從此,“依依楊柳”便成了古典詩詞中寫離愁別緒的意象。這開頭二句實際上是以景襯情,以情寫景,正如杜甫的名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同樣都達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為一的藝術(shù)境界。
“惜別階前雨,分攜水上萍”進一步寫離情別恨。剛道得一聲“去也” 、“保重將息”,那別離的淚水再也無法控制,竟如雨下,澆濕了那眼前的庭階。一想到分離之后,就會像那隨水飄泊、聚散無定的水上浮萍,不知終將漂向何處?哪里是家?哪里是歸宿?這怎能不令人感傷、痛苦呢!然而,作者畢竟沒有被這痛苦的離情別緒所糾纏,所困擾?!帮h蓬經(jīng)已慣,感慨本紛紜”,巧妙地回答了首句“不唱陽關曲,非因有故人” 的問題,使詩人個人的離恨別愁上升到憂國之情。
“憂國心先碎,合群力未曾??談趹z彼女,無奈系其親”四句,是對朋友的殷切期望。面對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賣國投降,帝國主義列強的侵入、瓜分,面對國家民族的危亡和日益高漲的革命洪流,詩人希望朋友走出閨閣、積極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能攜起手來、并肩前行。徐寄塵雖為詩人的好友,但受封建禮教的影響相當深。她雖同情革命,并曾在秋瑾籌備起義缺乏經(jīng)費時,把她自己所積蓄的黃金三十兩傾囊捐贈。秋瑾就義后,也是她為之收骨營葬,可是她自身卻不敢參加革命活動,恐怕因此連累家庭和老母。所以作者說“空勞憐彼女,無奈系其親”,對徐寄塵予以善意的諷諭和勉勵。秋瑾在同年《柬徐寄塵》 詩二首中,也表達了同樣的思想情感: “祖國淪亡已若斯,家庭苦戀太情癡”,“時局如斯危已甚,閨裝愿爾換吳鉤”。希望徐寄塵能同仇敵愾,脫下閨裝,換上“吳鉤” ,參加革命。
“萬里還甘赴,孑身更莫論。頭顱原大好,志愿貴縱橫”四句,正面表現(xiàn)自己的革命斗志。為了國家民族的生死存亡,哪怕孤身戰(zhàn)斗也萬里甘赴,馳騁縱橫,在所不惜。這充分體現(xiàn)了詩人對國家民族的深情熱愛,對清統(tǒng)治者媚外辱國的刻骨仇恨 以及獻身革命的踔厲無前的堅強意志?!皺?quán)失當思復,時危敢顧身?白狼須掛箭,青史不銘勛”。面對這“時危” 的局面,為了收復主權(quán),她寧愿奮不顧身,“白狼掛箭”而絕非為了“青史銘勛”。這種愛國的豪情壯志、旺盛的革命斗志、富貴不淫、威武不屈的斗爭精神、慷慨奔放的革命激情,猶如沖出閘門的洪流,直瀉千里,不可約束。顯然,這里詩人著重強調(diào)的是英勇戰(zhàn)斗、自我犧牲的革命意志和沸騰的愛國主義熱忱。這已經(jīng)不是一般的傷時憂國的嘆息,而是反對清政府、進行民主革命的戰(zhàn)斗號角。她寧愿 “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她認為 “畫工須畫云中龍,為人須為人中雄”,揭露清政府 “可憐大好神明胄,忍把江山付別人” 的賣國罪行。號召人們 “好將十萬頭顱血,一洗腥膻祖國塵”。這不但是詩人自我犧牲精神的自白,是對朋友的期待和勉勵,也是對人民的號召。
“恩宗輕富貴,為國作犧牲。只強同族勢,豈是為浮名”。這是對朋友徐寄塵的勸勉和鼓勵。勸勉朋友,不要為 “浮名”而生活,而要為我們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而戰(zhàn)斗。要深知,“傾巢之下,豈有完卵”?只有團結(jié)一致,同仇敵愾,“為國作犧牲”,才有個人的出路和前途,也才有民族的富強和昌盛!
這首詩,作者將離愁別恨和慷慨激昂的豪情壯志巧妙地結(jié)合起來,將對朋友的勸勉鼓勵與對革命的號召結(jié)合起來,將對朋友的純潔友情與愛國的激情結(jié)合起來,這就使這首詩跳出了傳統(tǒng)的離情別恨的抒寫圈子,包含了更廣闊豐富的社會內(nèi)容。表現(xiàn)出一個愛國志士特有的胸懷和犧牲精神,表現(xiàn)出樸實、明朗的風格和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
上一篇:《女曰雞鳴(鄭風)》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常州高材篇》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