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經(jīng)典·劉禹錫《聚蚊謠》七言古詩原文|翻譯|賞析|注釋
劉禹錫
沈沈夏夜蘭堂開①,飛蚊伺暗聲如雷②。嘈然歘起初駭聽③,殷殷若自南山來④。喧騰鼓舞喜昏黑⑤,昧者不分聽者惑⑥。露花滴瀝月上天⑦,利嘴迎人著不得。我軀七尺爾如芒⑧,我孤爾眾能我傷。天生有時不可遏⑨,為爾設(shè)幄潛匡床⑩。清商一來秋日曉(11),羞爾微形飼丹鳥(12)。
【作者小傳】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人。貞元九年(793)登進(jìn)士第,又登博學(xué)宏詞科,十一年登吏部試入仕。歷任太子校書,節(jié)度掌書記,渭南縣主簿,監(jiān)察御史,屯田員外郎,朗州司馬,連、夔、和州刺史,主客、禮部郎中,兼集賢學(xué)士,蘇、汝、同三州刺史,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生平見《子劉子自傳》、兩《唐書》本傳,今人卞孝萱《劉禹錫年譜》、《劉禹錫叢考》較詳備。其詩與白居易齊名,合稱“劉白”。各體皆備,七言尤工。反映社會現(xiàn)實,學(xué)習(xí)民歌,成就甚高。有《四部叢刊》本《劉夢得文集》、《四部備要》本《劉賓客文集》,今中華書局《劉禹錫集》較完備。
【解題】
此詩作年不詳。或謂作于元和元年(806)至九年間,順宗永貞元年(805),劉禹錫參加王叔文革新集團(tuán),因受宦官、權(quán)臣、藩鎮(zhèn)等聯(lián)合攻擊,革新失敗,劉禹錫被貶朗州司馬,多年不遷官。此詩實為政治諷刺詩,聚蚊:群聚的蚊子。謠:民歌體詩。詩中以聚蚊比喻政敵,揭露其害人本性,諷刺其只能在黑暗中傷人,并指出其必將“飼丹鳥”的可恥下場。感情強(qiáng)烈,筆鋒犀利,鄙視神情畢現(xiàn)。
【注釋】
①沈沈(chen chen):夜深昏暗貌。蘭堂:堂屋的美稱。②伺暗:趁著黑暗。③嘈然:聲音雜亂貌。歘(xu):突然、迅速。初駭聽:初聽使人驚駭。④此句用《詩·召南·殷其雷》“殷其雷,在南山之陽”句意。殷(yin)殷:震動聲。⑤喧騰:形容蚊子的喧鬧聲。鼓舞:形容蚊子鼓翅飛舞。⑥此句意謂使目不明者分辨不清,聽覺靈敏者亦產(chǎn)生疑惑。⑦露花:露水。滴瀝:下滴。⑧爾如芒:你微小如芒。芒:谷類植物外殼上的細(xì)刺。⑨遏:制止。⑩此句意謂為防備你的襲擊,設(shè)置帳子躲上床去。幄:帳子。潛:躲藏。匡床:方正的床。(11)清商:指秋天。商為古代五音之一,古人把五音和四時相配,商屬秋。
(12)微形:微小的身軀。丹鳥:丹蛉,紅蜻蜓,初秋時飛翔空中,捕食蚊子(見宋書升《夏小正釋義》)。
上一篇:劉方平《夜月》七言絕句原文|翻譯|賞析|注釋
下一篇:劉禹錫《蜀先主廟》五言律詩原文|翻譯|賞析|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