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國策》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1)。朝服衣冠(2),窺鏡(3),謂其妻曰: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4)?”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 “吾孰與徐公美?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5),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6),自以為不如; 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7);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見威王(8),曰: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9)。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10)。今齊地方千里(11),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12)!”
王曰: “善。”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13),受上賞; 上書諫寡人者(14),受中賞; 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15),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16); 期年之后(17),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18)。此所謂戰勝于朝廷(19)。
〔注釋) (1)鄒忌: 齊國人,善鼓琴。曾為齊相,封成侯。修: 長,這里指身高。八尺有余: 古代的尺比現代的短,所以人的身長能有八尺多。形貌昳(yi)麗: 容貌很漂亮。昳麗:光艷。(2)朝(zhao): 早晨。(3)窺:看。窺鏡: 照鏡子。(4)孰: 誰。(5)旦日: 明日。(6)孰視: 仔細看。孰: 同“熟”。(7)美: 動詞,稱美,贊美。私: 偏愛。(8)威王: 齊威王,名因齊。(9)誠: 確實。(10)以美于徐公: 以為我比徐公美。以:以為。“以” 下省去賓語“我”。(11)方: 方圓。(12)蔽:(受)蒙蔽。(13)面刺: 當面指責。(14)諫: 規勸。(15)謗譏于市朝:在公共場所議論(君王的缺點)。聞寡人之耳: 聞于寡人之耳。(16)間(jian)進:偶然進諫。間:間或,偶然。(17)期 (ji) 年,滿一年。(18)朝于齊:到齊國去進見齊王。(19)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這就是所說的在朝廷上戰勝(敵人)。
〔鑒賞〕《鄒忌諷齊王納諫》,情節生動,語言精練,細致地刻畫了一個精細、聰明的謀臣形象,充滿幽默氣氛,通過藝術形象,給人以深刻的思想啟示。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先從客觀上肯定鄒忌的美,兩句話把他的身材面貌具體描繪出來,作為鄒忌自我欣賞的物質基礎。“朝服衣冠,窺鏡”,轉入人物本身行動的描寫,展示人物內心活動。鄒忌既很漂亮,再穿戴起華貴的禮服,自己覺得必然更美了,不由得要照照鏡子來自我欣賞,活畫出他自滿的神情。可是,他聯想到以美聞名的徐公,不免又發生了一種恐不及徐公美的輕微的惶惑,忍不住向他妻子問道: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通過這些細節,揭示出鄒忌在剎那間復雜的內心活動。他妻子回答說: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這口吻,充分流露出妻子對丈夫衷心的愛戀之情。鄒忌原很美,加上妻子對他的愛戀,在她眼中,當然沒有人趕得上鄒忌的。在這里插入“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的敘述,是非常必要的,明確了徐公是齊國著名的美男子,鄒忌怕比不上他的懷疑,才有現實根據,因此他對妻子的回答才有理由感到十分可靠。可是鄒忌有自知之明,也有判斷能力,為了弄明真象,他再問妾: “吾孰與徐公美? ”妾的回答,同樣是肯定的,但是少了“君美甚”一句,肯定的程度就有所不同。不象妻那樣熱情的稱贊,只是為了逢迎鄒忌的歡心而已。鄒忌一方面希望妻妾的回答是可信的,另一方面還在懷疑。第二天又問客: “吾與徐公孰美? ”客的回答仍然是肯定的,“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不過語氣較妻、妾都輕微些。三問三答,同樣的內容,各有適合人物身分的不同語調,情態逼真。妻、妾、客雖然異口同聲肯定鄒忌比徐公美,但是重視客觀事實的鄒忌,看到了徐公,就仔細觀察他的容貌,再悄悄地照了鏡子作比較,感到自己比他差遠了。這就不能不使他想起妻、妾、客為什么要那樣回答。這正表現了鄒忌的觀察精細,頭腦清醒,不受蒙蔽,重視客觀現實。經過思索,畢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他從共同的阿諛中找出不同的原因。這個不同正是為人與人的不同關系所決定的: 妻由于愛,而有所偏私; 妾由于畏,而不敢直說; 客由于有所求,而要討他的歡心。這一推斷,入情入理。鄒忌的明智、精細的性格特征,至此已表現得十分突出。生活體驗給予他極大的啟示,他抓住這個生活現實問題,把它推廣到治國者的身上去,作為規勸齊王的論據。這可以推測到他想規勸齊王納諫是早已存在的念頭,不過,在沒有很好的方式取得進諫效果時,他不敢冒險行動,因為在君主統治時代,臣子向國君提意見,萬一觸怒國君,大則殺身,小則受辱,鄒忌自然不敢輕率。他在問妻、妾、客的過程中,逐步得到啟示,更加有意地要弄清這些現象的實際內容。最后的結論,使他領悟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復雜,是使人容易受到客觀現象的蒙蔽的原因,這個生動的事例,恰好是作為規勸齊王的有力論據,因此緊接著就去謁見齊王。這些描寫,以人物的行動和對話,顯示了一個聰明、精細、善于推理的謀臣形象,從而進一層展開進諫的情節。“于是”將上下文緊密地聯系起來,表明鄒忌就是用這個切身體會去進諫。他對威王的說辭分兩層: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皆以美于徐公。”先述說自己的生活體驗。所述事實,經過概括和提煉,既具體,又幽默。“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句,補充說明了他對妻、妾、客的發問,是有意識的舉動。在這里明確提出,才能顯示他說辭的目的,才便于推論到下面的事實。他所陳述的生活體驗,先給了齊王一個清晰的印象。然后再拿齊王所處的生活環境和自己的經歷一比較,齊王受蔽的嚴重,已是無可辯駁的了。現身說法,比喻貼切,語言幽默,論據確鑿,全從現實生活來啟發齊王自覺,使齊王一聽即能領悟到鄒忌的話確實有道理,有接受的必要。齊王受鄒忌說辭的啟發,感到自己受蔽的嚴重,立即用懸賞的辦法,廣泛征求臣民的意見。“令初下” 時,形容“群臣進諫”的擁擠,只用“門庭若市” 四個字,就給了讀者一個具體的場面。說明“數月之后” 進諫者逐漸稀少,就用“時時而間進” 來表示。“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概括表明: 齊王在納諫過程中,努力整頓和改革政治的實現。而“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 ,又以客觀現象顯示出納諫的巨大效果。最末的“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乃是作者對這一事件作出的一定評價。
本篇語言精練,表現人物與人物的關系尤為細致、生動。鄒忌和妻、妾、客的問答,同樣內容,不同的表現,每句只是一二字的增減或變化,恰當地表明了人物彼此間親疏遠近的關系。鄒忌向威王陳述自己的經歷時,內容也和第一段末尾一樣,但文字卻有變化,用“皆以美于徐公”一句代替了三個“美我者”。如果在這里照上文重復一遍,文章的藝術性,就將大大削弱,使人感到枯燥無味; 過于概括,又將因不具體而降低說服力,作者卻用不同的句式,恰如其分地表達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其他如敘述事件的過程,或明寫或暗寫,全文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從夫妻、賓主、君臣各方面的關系,勾勒出一幅統治集團內部的生活圖畫。不滿五百字的一篇作品,反映了如此深廣的社會生活,確是不可多得的杰作。
上一篇:《古文·遺黃瓊書》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先秦文·《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