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詠
燕臺一望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
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沙場烽火連胡月,海畔云山擁薊城。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這首詩大約是祖詠宦游范陽時的作品,借所見薊城形勝,發吊古之幽情。唐代的范陽道所管轄的范圍,以今北京西南的幽州為中心,統帥燕、云等十六州,為東北邊防重鎮。此詩寫開元初年戰爭,或是對安祿山的叛亂有所預感,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薊門,即薊丘,現名土城關,在今北京德勝門外。《雙槐歲抄》中所謂京都十景之一的“薊門煙樹”即指此。燕臺,即幽州臺,舊屬河北大興縣(今北京市),有戰國時燕昭王為郭隗所筑的黃金臺,故稱北京為燕臺,又統指平盧、范陽一帶。“燕臺一望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寫詩人登高遠望后的感慨,起筆氣宇軒昂。他初到邊鎮,面對著蒼茫大地,險要河山,不禁激發了滿懷豪情。一個“驚”字,突出詩人初望薊門不免為之心旌動搖,胡笳、鼓聲吹打喧天,更突出軍事重鎮的嚴肅氣氛。表面是說“燕臺”,其實也在暗用典故,以歷史陳跡包蘊的興亡教訓,警策今人。這恐是客心“驚”的真諦。
三至六句是寫望中所見的景色,意境開闊,氣勢恢宏。“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前句是望遠,后句是望高。遠望,北國的冬天,即使雪霽,也是積雪生輝,寒光四射,使人眼花目眩。望高,三邊(古稱幽州、并州、涼州為三邊,此處指東北邊防)曙色初臨,朔風勁吹,氣象朦朧;只有懸掛在高桿上的旗幟,在半明半暗的曙色中獵獵飄揚。自然界的嚴酷,與軍營的嚴肅,相互配合。第五句“沙場烽火連胡月”,是眼前沙場廣闊的景象。第六句“海畔云山擁薊城”,是環望周圍所得景象。五六兩句,把北國嚴冬戰地的形勢,宏觀地勾勒出來,很有氣魄。
卒章顯志。結末二句“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借典故以抒情。“投筆吏”借《后漢書·班超傳》“投筆從戎”的典故。“請長纓”為漢代終軍請戰擒南越王的典故。詩人雖然不是定遠侯班超,也不是濟南書生終軍,但是,面對三邊烽火,薊門戰云,也使他雄心振奮,壯志凌云,于是也產生了投筆從戎之愿。雄偉的兵戰之地,可以激發報國御侮的意志。此二句與首二句的“客心驚”遙相呼應,全詩渾圓無痕而又遒勁有力。
這是祖詠唯一的一首邊塞詩,它巧妙地在寫景中描繪形勝;與唐代詩人高適、岑參的邊塞詩一樣,能在寫景中表現詩人以身許國的開闊胸襟,與昂揚樂觀的戰斗熱情。格調高昂,氣勢豪放,反映了時代的強音,給人以積極進取的感受。
六句寫薊州之險,而以首句一“望”字包之。收托意,有澄清之志。(方東樹《昭昧詹言》卷十六)
上一篇:《望月懷遠·張九齡》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未展芭蕉·錢珝》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