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小說《非攻》原文與賞析
一
子夏的徒弟公孫高來找墨子,已經好幾回了,總是不在家,見不著。大約是第四或者第五回罷,這才恰巧在門口遇見,因為公孫高剛一到,墨子也適值回家來。他們一同走進屋子里。
公孫高辭讓了一通之后,眼睛看著席子的破洞,和氣的問道:
“先生是主張非戰的?”
“不錯!”墨子說。
“那么,君子就不斗么?”
“是的!”,墨子說。
“豬狗尚且要斗,何況人……”
“唉唉,你們儒者,說話稱著堯舜,做事卻要學豬狗,可憐,可憐!”墨子說著,站了起來,匆匆的跑到廚下去了,一面說:“你不懂我的意思……”
他穿過廚下,到得后門外的井邊,絞著轆轤,汲起半瓶井水來,捧著吸了十多口,于是放下瓦瓶,抹一抹嘴,忽然望著園角上叫了起來道:
“阿廉! 你怎么回來了?”
阿廉也已經看見,正在跑過來,一到面前,就規規矩矩的站定,垂著手,叫一聲“先生”,于是略有些氣憤似的接著說:
“我不干了。他們言行不一致。說定給我一千盆粟米的,卻只給了我五百盆。我只得走了。”
“如果給你一千多盆,你走么?”
“不。”阿廉答。
“那么,就并非因為他們言行不一致,倒是因為少了呀!”
墨子一面說,一面又跑進廚房里,叫道:
“耕柱子! 給我和起玉米粉來!”
耕柱子恰恰從堂屋里走到,是一個很精神的青年。
“先生,是做十多天的干糧罷?”他問。
“對咧。” 墨子說。“公孫高走了罷?”
“走了,”耕柱子笑道。“他很生氣,說我們兼愛無父,像禽獸一樣。”
墨子也笑了一笑。
“先生到楚國去?”
“是的。你也知道了?”墨子讓耕柱子用水和著玉米粉,自己卻取火石和艾絨打了火,點起枯枝來沸水,眼睛看火焰,慢慢的說道:“我們的老鄉公輸般,他總是倚恃著自己的一點小聰明,興風作浪的。造了鉤拒,教楚王和越人打仗還不夠,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聳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國,怎禁得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罷。”
他看得耕柱子已經把窩窩頭上了蒸籠,便回到自己的房里,在壁廚里摸出一把鹽漬藜菜干,一柄破銅刀,另外找了一張破包袱,等耕柱子端進蒸熟的窩窩頭來,就一起打成一個包裹。衣服卻不打點,也不帶洗臉的手巾,只把皮帶緊了一緊,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頭也不回的走了。從包裹里,還一陣一陣的冒著熱蒸氣。
“先生什么時候回來呢?”耕柱子在后面叫喊道。
“總得二十來天罷,” 墨子答著,只是走。
二
墨子走進宋國的國界的時候,草鞋帶已經斷了三四回,覺得腳底上很發熱,停下來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腳上有些地方起繭,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沿路看看情形,人口倒很不少,然而歷來的水災和兵災的痕跡,卻到處存留,沒有人民的變換得飛快。走了三天,看不見一所大屋,看不見一顆大樹,看不見一個活潑的人,看不見一片肥沃的田地,就這樣的到了都城。
城墻也很破舊,但有幾處添了新石頭;護城溝邊看見爛泥堆,像是有人淘掘過,但只見有幾個閑人坐在溝沿上似乎釣著魚。
“他們大約也聽到消息了,”墨子想。細看那些釣魚人,卻沒有自己的學生在里面。
他決計穿城而過,于是走近北關,順著中央的一條街,一徑向南走。城里面也很蕭條,但也很平靜;店鋪都貼著減價的條子,然而并不見買主,可是店里也并無怎樣的貨色; 街道上滿積著又細又粘的黃塵。
“這模樣了,還要來攻它!”墨子想。
他在大街上前行,除看見了貧弱而外,也沒有什么異樣。楚國要進攻的消息,是也許已經聽到了的,然而大家被攻得習慣了,自認是活該受攻的了,竟并不覺得特別,況且誰都只剩了一條性命,無衣無食,所以也沒有什么人想搬家。待到望見南關的城樓了,這才看見街角上聚著十多個人,好像在聽一個人講故事。
當墨子走得臨近時,只見那人的手在空中一揮,大叫道:
“我們給他們看看宋國的民氣! 我們都去死!”
墨子知道,這是自己的學生曹公子的聲音。
然而他并不擠進去招呼他,匆匆的出了南關,只趕自己的路。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歇下來,在一個農家的檐下睡到黎明,起來仍復走。草鞋已經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包袱里還有窩窩頭,不能用,便只好撕下一塊布裳來,包了腳。
不過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著他的腳底,走起來就更艱難。到得下午,他坐在一株小小的槐樹下,打開包裹來吃午餐,也算是歇歇腳。遠遠的望見一個大漢,推著很重的小車,向這邊走過來了。到得臨近,那人就歇下車子,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聲“先生”,一面撩起衣角來揩臉上的汗,喘著氣。
“這是沙么?”墨子認識他是自己的學生管黔敖,便問。
“是的,防云梯的。”
“別的準備怎么樣?”
“也已經募集了一些麻,灰,鐵。不過難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沒有。還是講空話的多……”
“昨天在城里聽見曹公子在講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氣’,嚷什么 ‘死’了。你去告訴他:不要弄玄虛;死并不壞,也很難,但要死得于民有利!”
“和他很難說,”管黔敖悵悵的答道。“他在這里做了兩年官,不大愿意和我們說話了……”
“禽滑厘呢?”
“他可是很忙。剛剛試驗過連弩;現在恐怕在西關外看地勢,所以遇不著先生。先生是到楚國去找公輸般的罷?”
“不錯,”墨子說,“不過他聽不聽我,還是料不定的。你們仍然準備著,不要只望著口舌的成功。”
管黔敖點點頭,看墨子上了路,目送了一會,便推著小車,吱吱嘎嘎的進城去了。
三
楚國的郢城可是不比宋國: 街道寬闊,房屋也整齊,大店鋪里陳列著許多東西,雪白的麻布,通紅的辣椒,斑斕的鹿皮,肥大的蓮子。走路的人,雖然身體比北方短小些,卻都活潑精悍,衣服也很干凈,墨子在這里一比,舊衣破裳,布包著兩只腳,真好像一個老牌的乞丐了。
再向中央走是一大塊廣場,擺著許多攤子,擁擠著許多人,這是鬧市,也是十字路交叉之處。墨子便找著一個好像士人的老頭子,打聽公輸般的寓所,可惜言語不通,纏不明白,正在手掌心上寫字給他看,只聽得轟的一聲,大家都唱了起來,原來是有名的賽湘靈已經開始在唱她的《下里巴人》,所以引得全國中許多人,同聲應和了。不一會,連那老士人也在嘴里發出哼哼聲,墨子知道他決不會再來看他手心上的字,便只寫了半個“公”字,拔步再往遠處跑。然而到處都在唱,無隙可乘,許多工夫,大約是那邊已經唱完了,這才逐漸顯得安靜。他找到一家木匠店,去探問公輸般的住址。
“那位山東老,造鉤拒的公輸先生么?”店主是一個黃臉黑須的胖子,果然很知道。“并不遠。你回轉去,走過十字街,從右手第二條小道上朝東向南,再往北轉角,第三家就是他。”
墨子在手心上寫著字,請他看了有無聽錯之后,這才牢牢的記在心里,謝過主人,邁開大步,徑奔他所指點的處所。果然也不錯的:第三家的大門上,釘著一塊雕鏤極工的楠木牌,上刻六個大篆道: “魯國公輸般寓”。
墨子拍著紅銅的獸環,當當的敲了幾下,不料開門出來的卻是一個橫眉怒目的門丁。他一看見,便大聲的喝道:
“先生不見客! 你們同鄉來告幫的太多了!”
墨子剛看了他一眼,他已經關了門,再敲時,就什么聲息也沒有。然而這目光的一射,卻使那門丁安靜不下來,他總覺得有些不舒服,只得進去稟他的主人。公輸般正捏著曲尺, 在量云 梯的模型。
“先生,又有一個你的同鄉來告幫了……這人可是有些古怪……”門丁輕輕的說。
“他姓什么?”
“那可還沒有問……”門丁惶恐著。
“什么樣子的?”
“像一個乞丐。三十來歲。高個子,烏黑的臉……”
“阿呀! 那一定是墨翟了!”
公輸般吃了一驚,大叫起來,放下云梯的模型和曲尺,跑到階下去。門丁也吃了一驚,趕緊跑在他前面,開了門。墨子和公輸般,便在院子里見了面。
“果然是你。”公輸般高興的說,一面讓他進到堂屋去。“你一向好么?還是忙?”
“是的。總是這樣……”
“可是先生這么遠來,有什么見教呢?”
“北方有人侮辱了我,”墨子很沉靜的說。“想托你去殺掉他……”
公輸般不高興了。
“我送你十塊錢!” 墨子又接著說。
這一句話,主人可真是忍不住發怒了;他沉了臉,冷冷的回答道:
“我是義不殺人的!”
“那好極了!”墨子很感動的直起身來,拜了兩拜,又很沉靜的說道:“可是我有幾句話。我在北方,聽說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過呢?楚國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殺缺少的來爭有余的,不能說是智;宋沒有罪,卻要攻他,不能說是仁;知道著,卻不爭,不能說是忠;爭了,而不得,不能說是強;義不殺少,然而殺多,不能說是知類。先生以為怎樣?……”
“那是……”公輸般想著,“先生說得很對的。”
“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
“這可不成,”公輸般悵悵的說。“我已經對王說過了。”
“那么,帶我見王去就是。”
“好的。不過時候不早了,還是吃了飯去罷。”
然而墨子不肯聽,欠著身子,總想站起來,他是向來坐不住的。公輸般知道拗不過,便答應立刻引他去見王;一面到自己的房里,拿出一套衣裳和鞋子來,誠懇的說道:
“不過這要請先生換一下。因為這里是和俺家鄉不同,什么都講闊綽的。還是換一換便當……”
“可以可以,”墨子也誠懇的說。“我其實也并非愛穿破衣服的……只因為實在沒有工夫換……”
四
楚王早知道墨翟是北方的圣賢,一經公輸般紹介,立刻接見了,用不著費力。
墨子穿著太短的衣裳,高腳鷺鷥似的,跟公輸般走到便殿里,向楚王行過禮,從從容容的開口道:
“現在有一個人,不要轎車,卻想偷鄰家的破車子;不要錦繡,卻想偷鄰家的短氈襖;不要米肉,卻想偷鄰家的糠屑飯: 這是怎樣的人呢?”
“那一定是生了偷摸病了。”楚王率直的說。
“楚的地面,”墨子道,“方五千里,宋的卻只方五百里,這就象轎車的和破車子;楚有云夢,滿是犀兕麋鹿,江漢里的魚鱉黿鼉之多,那里都賽不過,宋卻是所謂連雉、兔、鯽魚也沒有的,這就像米、肉的和糠屑飯;楚有長松文梓楠木豫章,宋卻沒有大樹,這就像錦繡的和短氈襖。所以據臣看來,王吏的攻宋,和這是同類的。”
“確也不錯!”楚王點頭說。“不過公輸般已經給我在造云梯,總得去攻的了。”
“不過成敗也還是說不定的。”墨子道。“只要有木片,現在就可以試一試。”
楚王是一位愛好新奇的王,非常高興,便教侍臣趕快去拿木片來。墨子卻解下自己的皮帶,彎作弧形,向著公輸子,算是城;把幾十片木片分作兩份,一份留下,一份交與公輸子,便是攻和守的器具。
于是他們倆各各拿著木片,像下棋一般,開始斗起來了,攻的木片一進,守的就一架,這邊一退,那邊就一招。不過楚王和侍臣,卻一點也看不懂。
只見這樣的一進一退,一共有九回,大約是攻守各換了九種的花樣。這之后,公輸般歇手了。墨子就把皮帶的弧形改向了自已,好像這回是由他來進攻。也還是一進一退的支架著,然而到第三回,墨子的木片就進了皮帶的弧線里面了。
楚王和侍臣雖然莫明其妙,但看見公輸般首先放下木片,臉上露出掃興的神色,就知道他攻守兩面,全都失敗了。
楚王也覺得有些掃興。
“我知道怎么贏你的,”停了一會,公輸般訕訕的說。“但是我不說。”
“我也知道你怎么贏我的,”墨子卻鎮定的說。“但是我不說。”
“你們說的是些什么呀?”楚王驚訝著問道。
“公輸子的意思,”墨子旋轉身去,回答道,“不過想殺掉我,以為殺掉我,宋就沒有人守,可以攻了。然而我的學生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經拿了我的守御的器械,在宋城上,等候著楚國來的敵人。就是殺掉我,也還是攻不下的!”
“真好法子!”楚王感動的說。“那么,我也就不去攻宋罷。”
五
墨子說停了攻宋之后,原想即刻回往魯國的,但因為應該換還公輸般借他的衣裳,就只好再到他的寓里去。時候已是下午,主客都很覺得肚子餓,主人自然堅留他吃午飯——或者已經是夜飯,還勸他宿一宵。
“走是總得今天就走的,”墨子說。“明年再來,拿我的書來請楚王看一看。”
“你還不是講些行義么?”公輸般道。“勞形苦心,扶危濟急,是賤人的東西,大人們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呀,老鄉!”
“那倒也不。絲麻米谷,都是賤人做出來的東西,大人們就都要。何況行義呢。”
“那可也是的,”公輸般高興的說。“我沒有見你的時候,想取宋;一見你,即使白送我宋國,如果不義,我也不要了……”
“那可是我真送了你宋國了。” 墨子也高興的說。“你如果一味行義,我還要送你天下哩!”
當主客談笑之間,午餐也擺好了,有魚,有肉,有酒。墨子不喝酒,也不吃魚,只吃了一點肉。公輸般獨自喝著酒,看見客人不大動刀匕,過意不去,只好勸他吃辣椒:
“請呀請呀!”他指著辣椒醬和大餅,懇切的說,“你嘗嘗,這還不壞。大蔥可不及我們那里的肥……”
公輸般喝過幾杯酒,更加高興了起來。
“我舟戰有鉤拒,你的義也有鉤拒么?”他問道。
“我這義的鉤拒,比你那舟戰的鉤拒好。”墨子堅決的回答說。“我用愛來鉤,用恭來拒。不用愛鉤,是不相親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不相親而又油滑,馬上就離散。所以互相愛,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現在你用鉤去鉤人,人也用鉤來鉤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來拒你,互相鉤,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所以我這義的鉤拒,比你那舟戰的鉤拒好。”
“但是,老鄉,你一行義,可真幾乎把我的飯碗敲碎了!”公輸般碰了一個釘子之后,改口說,但也大約很有了一些酒意: 他其實是不會喝酒的。
“但也比敲碎宋國的所有飯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老鄉,你等一等,我請你看一點玩意兒。”
他說著就跳起來,跑進后房去,好像是在翻箱子。不一會,又出來了,手里拿著一只木頭和竹片做成的喜鵲,交給墨子,口里說道:
“只要一開,可以飛三天。這倒還可以說是極巧的。”
“可是還不及木匠的做車輪,”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說。“他削三寸的木頭,就可以載重五十石。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壞的。”
“哦,我忘記了,”公輸般又碰了一個釘子,這才醒過來。“早該知道這正是你的話。”
“所以你還是一味的行義,”墨子看著他的眼睛,誠懇的說,“不但巧,連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擾了你大半天。我們明年再見罷。”
墨子說著,便取了小包裹,向主人告辭;公輸般知道他是留不住的,只得放他走。送他出了大門之后,回進屋里來,想了一想,便將云梯的模型和木鵲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墨子在歸途上,是走得較慢了,一則力乏,二則腳痛,三則干糧已經吃完,難免覺得肚子餓,四則事情已經辦妥,不像來時的匆忙。然而比來時更晦氣:一進宋國界,就被搜檢了兩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國隊,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關外,又遭著大雨,到城門下想避避雨,被兩個執戈的巡兵趕開了,淋得一身濕,從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一九三四年八月作。
【析】 《非攻》這篇新型的歷史小說,無論在主題思想上,還是在藝術表現手法上,都不同于魯迅早期的小說創作。從思想觀念上來說,這篇小說是魯迅完成由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轉變之后的第一篇小說創作,因而在主題思想的開掘與表現上,自然與《吶喊》、《彷徨》有所差異。從藝術表現方式上來說,這篇小說取材不是現實斗爭的生活,而是寫古人古事,借助歷史生活原型或傳說的原型,來表達主題思想,以使人們從歷史的經驗教訓中,汲取教益,在現實的人生搏擊中,掌握主動權。
基于一種新世界觀之上的對于歷史事件的審視,魯迅在這篇小說的創作當中,并沒有完全拘泥于歷史史實,而是在尊重歷史本質真實的前提下,著重開掘歷史精神,尋求古今“神似”的一些帶規律性的因素,以給執著于現實斗爭的人們一種啟示、一種借鑒和一種新的認識感受。正是出于這樣一種創作的意圖,魯迅在這篇小說的創作過程中,一反以往慣用的小說創作方法,直接以革命現實主義的筆觸,塑造了一個反抗侵略的“中國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形象,表達了中國人民傳統的御侮圖強的堅定信心和“明戰術”、“重實力”的戰略思想及其智慧。
由于小說選擇的表現對象是歷史生活題材,那么,其對象的原型,自然是歷史人物和事件。歷史上的墨子是春秋戰國時期代表農民、小手工業者利益和愿望的思想家。他創立的墨家學派,師承 “禹道”,以 “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為宗旨,以“兼愛”、“非攻”為主體,對于現實歷史上的那些“務奪侵凌”、不顧人民死活的現象,曾予以強烈的批評,而對處于戰亂及死亡線上的不幸的人民群眾,表示了滿腔的同情。作為思想家墨子不僅系統地闡明過自己學派的主張,同時身體力行,為改善社會和人民生活,奔波呼號。因而墨子的這種思想和作風,對后世是產生了比較深遠的影響。但是,魯迅的小說創作則不是單純地復述歷史人物和事件,或者說是像古典歷史小說那樣,根據某種政治倫理傾向的需要,來對歷史人物和事件進行簡單的藝術加工。在這篇小說創作當中,魯迅善于把這種歷史現象“和現今的狀況一比較”①,采取“應時所需”的方法,從《墨子·公輸》等及其它古籍上的記載,加以選取,著重突出墨子的“好義”行為和“非攻”主張,以隱括當時魯迅所處的復雜的政治形勢與社會面貌,并通過這墨子“非攻”的反侵略的言行舉止,以弘揚中華民族反侵略的優秀傳統,鞭撻歷史與現實當中那些鼓吹“民氣”的空談家、暗訂賣國條約的“外交家”,借機斂財的“募捐救國隊”以及風靡一時的“不抵抗主義。”于是,順著這樣一種創作思路,通過作品對墨子與楚王、公輸般之間所展開的一場尖銳斗爭的描繪,反映的是墨子制止侵略戰爭的堅定立場和艱苦卓絕的精神,以及這種立場、精神對現實的啟示。你看,作品所展現的是這樣一幅既是有歷史感、又具有現實意義的生動畫面:墨子匆匆忙忙趕向楚國,手無寸鐵,其意圖并非完全是要用三寸不爛之舌去“說服”楚王和公輸般,而是積極周密地布置與執行反侵略的計劃。譬如他早就布置了他的學生們在宋國積極從事抵抗楚國入侵的防守計劃。當他前往楚國路經宋國的時候,還著意了解了他的學生們防守準備計劃及部署,并鄭重地囑咐他們必須加緊準備,切 “不可只望口舌的成功”。這里,畫面所顯現的意義是,墨子的戰略戰術,正是中國人民傳統的御侮圖強的堅定信心和“明戰術”、“重實力”的策略與智慧的顯現。墨子到楚國之后,在公輸般和楚王面前的兩場談話中,他義正辭嚴的指責,的確使對手理屈辭窮,啞口無言。然而墨子心里也明白,僅僅靠三寸不爛之舌的“舌戰”,不可能使侵略者的野心有所收斂,還必須以作好反侵略的戰斗準備作為“舌戰”的基礎,以迫使侵略者放棄侵略的野心。于是,當野心勃勃的楚王聽到墨子的這樣一番話時: “我的學生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經拿了我的守御的器械,在宋城里,等著楚國來的敵人。就是殺掉我,也還是攻不下的!”就不得不放棄侵略宋國的企圖。這里,畫面所顯現在意義不僅僅只是墨子所代表的人民的智慧和高超的戰略戰術,而且更重要的則是充分地顯現出墨子所代表的中國人民百折不撓,勇于反抗的精神特征。整個作品就是這樣,通過許多不同的生動畫面,通過對歷史史實的藝術再加工,將歷史的精神開掘出來,給執著于現實戰斗的人們以新的啟示。
很明顯,貫穿在眾多畫面的是墨子這個人物。作為整篇作品的主人公,墨子的形象,刻劃得是十分成功的。縱現整個作品,應該說,墨子是作為 “中國的脊梁”式的人物來進行塑造的。作品通過墨子,“止楚攻宋”這一主要矛盾,鮮明地刻劃了墨子平易近人、機智勇敢、舍己為人的思想性格特征。
在作品中,墨子形象首先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他那平易近人的作風。作為思想家,墨子并沒有那種深奧不可捉摸的精神氣息,他關心民眾痛苦的性格,溢于表里。出于反侵略的正義感,他主動承擔止楚攻宋的重任,其目的是在為了止住不義戰爭,減少戰亂給人們帶來的痛苦。為此,作品寫道,他匆匆作好準備,背著剛蒸好的窩窩頭匆匆上路,為抵制這場“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不義戰爭,貫注著全部的心血。這些細節,生動地展現了墨子這位平民思想家身體力行,平易近人的作風,特別是后來燒火時和耕柱子的談話以及看到宋國貧弱凋弊景象時對墨子心理的細節描寫,更是刻劃出墨子關心民命,厭惡侵略戰爭的偉大的人道主義的高尚心靈。這種對墨子平易近人的性格特征的刻劃,其用意在指明他“非戰”主張的思想根源,揭示他“勞形苦心”、“赴火蹈刃”行為的心理根據,并從中表現他制服強敵的必勝信心的精神力量。
為突出墨子鮮明的性格特征,作品還將墨子置于一個充滿激烈的矛盾沖突環境中來強化他機智勇敢的膽識才能。墨子千里迢迢只身面見楚王、公輸般,這一場面,決定了墨子必須要以過人的膽識和才智,才能說服楚王放棄侵略宋國的行為,取得此行勝利的結局。因而在這場面對面的交鋒中,墨子不僅僅只是靠雄辯的口才,更重要的是將這種雄辯的口才置于已經作好充分的反侵略的準備之上,這樣,墨子與楚王、公輸般的面對面交鋒,就能夠做到不打無準備之戰,以正義的力量去抑制非正義的邪惡勢力。與此同時,墨子置個人生命于度外,對反侵略戰爭始終保持必勝但不輕視對方的信心和原則立場,所以,最終是成功地制止住了這場戰爭的發生,順利地實現了他的“非攻”主張。在這里,墨子的大智大勇,使他的形象,以及這種形象所蘊聚的內涵,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墨子之所以能夠做到臨危不懼、大智大勇,從作品中,人們可以看到,這并不是他頭腦機敏,相反,則是他舍己為人的性格所決定的。在與公輸般的交鋒中,墨子從道義上駁斥了其侵略思想之后,又模擬戰爭中用熟煉的軍事才能戰勝了公輸般。于是,公輸般惱羞成怒,頓時萌發殺機。但是,墨子則是鎮定自若,幽默地揭破公輸般的險惡用心。墨子之所以能夠這樣,在于他的無私無畏。他考慮的不是個人的安危,而是舍己為他人,這樣當然就能夠做到這一點,而同時也正是這一點,也就把一個活脫脫的歷史人物墨子,生動形象地展現在讀者的面前。
無疑,如此著意地刻劃墨子的性格和形象,是要在這位“中國的脊梁”式的人物身上,重新發掘于凝聚在我們民族身上那種永不磨滅的可貴精神和品格,同時也是為了現實斗爭的需要,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使死人復生是為了贊美新的斗爭,而不是為了勉強摹仿舊的斗爭;是為了提高想象中的某一任務的意義,而不是為了回避在現實中解決這個任務; 是為了再度找到革命的精神,而不是為了讓革命的幽靈重行游蕩起來。”②在這個意義上,結合魯迅的歷史觀和歷史小說創作理論,就不難發現,這篇小說在著重發掘歷史精神的用意中,是為了執著現實的戰斗。因此,這篇小說也就帶有比較明顯的 “干預生活” 的創作意圖。
所謂“干預生活”,并不僅僅只是指小說的創作背景對于小說創作的影響,也不單純地是指小說的某段細節、某個人物是影射現實生活的某人某事,而且,更深的一層涵義在于,通過這種新型的歷史小說創作,所尋求的是在古今“神似”的本質規律中,尋找現實生活中人與事的歷史根源,從而在歷史與現實的錯綜交融中,以歷史作為一面明鏡來啟迪現代,同時又以現代作為一種參照對象來融合歷史。所以,這是一種特殊視角的對現實生活的干預。像在創作這篇小說時,整個的現實環境是極為險惡的。“九一八”事變后,民族矛盾激劇上升,但國民黨政府所采取的則是“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這樣,他們一方面要 “開門揖盜”,投降賣國,另一方面又不斷壓制人民,逞強凌弱。同時,又采取種種欺騙手段,搞什么“防御工程”,組織“募捐救國隊”,空叫 “民氣”等等。這種客觀形勢和現實生活的種種現象,當然引起魯迅的重視,在創作中也就必然會有反映和表現。當然,魯迅在這篇小說里,并沒有揉進這些現實生活的形勢和細節,而是在發掘歷史的精神的過程中,尋找到了古今“神似”的一些本質特征相似的事實現象,使人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聯想歷史和現實種種相似的事件、人物,并加以嚴峻的思考。
采用這種特殊視角的 “干預生活” 的創作表現方式,這使得這篇小說在古今交融的藝術表現中,較成功地處理了歷史史實與藝術虛構之間的關系,使整個的歷史事件過程、人物性格的展現,所服從的是藝術的需要,而非歷史的需要。在這方面突出的是不過于拘泥歷史史實,而是在史實與虛構之間,充分蘊聚著主體對于歷史事件、人物的想象和內在把握的認識特點,從而使之對歷史的描述、刻劃,并非對歷史史實的絕然寫實,而是在把握著歷史本質真實和歷史內在精神當中,對歷史史實“隨意點染”,甚至揉進現代人生活的細節,像作品中出現的曹公子鼓吹“民氣論”的演講,以及“募捐救國隊”等細節的描寫,顯然都不是歷史史實。但是,這樣描寫卻并不破壞作品的藝術效果,反而使作品充滿著一種幽默的、調侃的情趣。原因何在?不難看出,這種基于現實生活的對歷史認識的方式,使之對歷史的描述,完全是建立在對歷史有著透辟的認識之上的。真正地認識了歷史,把握了歷史,并讓史實服從于藝術的需要,那么,這種揉進現代人生活的細節的藝術表現方式,就不可能使人感到是“虛假”的,而是讓人們在歷史——現實的自然聯想中,完成對歷史——現實——未來的三位一體的把握,從而真正地獲得一種歷史的整體感、現實的整體感和未來的整體感。可以說,這是魯迅在這篇小說,以至于在整個的歷史小說創作中所表示出來的一種藝術獨創性。
上一篇:魯迅散文詩《雪》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魯迅雜文《非革命的急進革命論者》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