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國語》·諸稽郢行成于吳
(吳語)
吳王夫差乃告諸大夫曰:“孤將有大志于齊, 吾將許越成, 而無拂吾慮 【1】。 若越既改, 吾又何求?若其不改, 反行吾振旅焉 【2】。”申胥諫曰:“不可許也。夫越非實忠心好吳也, 又非懾畏吾甲兵之強也。 大夫種勇而善謀, 將還玩吳國于股掌之上【3】, 以得其志。 夫固知君王之蓋威以好勝也【4】, 故婉約其辭,以從逸王志【5】, 使淫樂于諸夏之國, 以自傷也。 使吾甲兵鈍弊, 民人離落, 而日以憔悴, 然后安受吾燼。 夫越王好信以愛民, 四方歸之, 年谷時熟, 日長炎炎。 及吾猶可以戰也, 為虺弗摧【6】, 為蛇將若何?”吳王曰:“大夫奚隆于越? 越曾足以為大虞乎【7】? 若無越, 則吾何以春秋曜吾軍士【8】?”乃許之成。
將盟, 越王又使諸稽郢辭曰:“以盟為有益乎, 前盟口血未干, 足以結信矣。 以盟為無益乎, 君王舍甲兵之威以臨使之, 而胡重于鬼神而自輕也?”吳王乃許之, 荒成不盟【9】。
【注釋】
【1】 而: 通“爾”, 人稱代詞, 你們。
【2】 反: 通“返”。
【3】 還玩: 還, 通“旋”。 還玩, 玩弄。
【4】 蓋威: 尚威, 崇尚威力。
【5】 從逸: 放縱安逸。 從, 通“縱”。
【6】 虺(hui): 小蛇。
【7】曾:竟然。大虞,大憂,大慮。
【8】曜:同“耀”,炫耀。
【9】荒:虛空,沒有實際行動。
【賞析】
這篇文章是上一篇文章的繼續,上一篇寫越國以緩兵之計,保存實力,伺機戰勝吳國。這篇緊接上篇內容,敘述吳國大夫申胥對吳越兩國形勢的分析,識破了越國求和的意圖,勸阻吳王夫差與越媾和。前后文章聯系起來看,雖各自成篇,卻前后相連。文種和申胥的分析判斷竟不謀而合,利害攸關,洞若觀火。但吳王夫差驕傲輕敵,不納忠言,種下亡國禍根,招致最后失敗。這篇文章通過吳王夫差許越成,大夫申胥諫阻,諸稽郢辭盟幾個情節,反映了三個人不同的身份和立場,簡明而形象。
第一段寫吳王夫差許越成,大夫申胥諫阻,這是突出主題的重點部分。諸稽郢求和之行,使吳王的侈心達到極點,于是他明確告訴諸大夫:“孤將有志于齊。”即把目標從越國轉向齊國,使吳越兩軍對峙的局面得到緩解,這正是越國求和目的所在。“吾將許越成,而無拂吾慮。”意思是說我的主意已定,不需要任何人勸阻。文章的開始就明確交代了吳王拒諫的態度,表現出吳王驕傲輕敵的思想,可以說刻畫人物性格突出鮮明,直截了當。下面吳王的兩句話是對這一形象的進一步補充。吳王認為既然越國誠心服事吳國,就不應該再有什么要求。如果不是這樣,討伐齊國之后,再回師伐越不遲。言外之意,接受越國求和是合情合理的。由此看來,吳王確實聽信了諸稽郢的求和之辭,大夫文種也確實抓住了吳王的弱點。那么吳王的拒諫和申胥的進諫自然形成矛盾的對立面。一個是“許越成”,一個是“不可許”,這兩種截然不同態度的鮮明對比,表現出君王和臣子之間不同的出發點。申胥的諫詞不是一味去講大道理,而是首先戳破越國求和意圖,然后從分析兩國形勢入手,企圖使吳王沖昏的頭腦警醒,能夠看清形勢,提出正確主張。在文法上,申胥進諫和文種獻謀的布局謀篇如出一轍,兩文參照對讀可以看出,《諸稽郢行成于吳》寫大夫文種獻謀,開始是總括一句:吳和越的存亡,是天意,不用戰。本文申胥進諫時先總說,越國求和,并不是真心愛吳,也不是懼吳。文種舉申胥,華登之例,說明吳國強大,越國不可輕易出師。申胥則舉文種之例,直破其奸,他看出文種有勇有謀,“將還玩吳國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文種提出自己的主張:“約辭行成,”“以廣侈吳王之心。”而申胥則及時戳穿:“夫固知君王之蓋威以好勝也。故婉約其辭,以從逸王志。”文種認為“既罷弊其民,而天奪之食”。越國就可以“安受其燼”。申胥的分析卻和文種不謀而合,識破越國求和的目的是“使淫樂于諸夏之國,以自傷也。使吾甲兵鈍弊,民人離落, 而日以憔悴, 然后安受吾燼”。諸夏之國, 指中原各國。 燼, 灰燼,這里指殘局。 從兩篇文章中比較, 文種的謀辭和申胥的諫辭, 二人謀國之智如出一轍, 卻又處處針鋒相對, 是英雄所見略同。 這樣對照寫, 既相互映襯, 又足相映發, 使兩個人形象更加鮮明突出。 申胥在揭穿越國求和意圖之后, 用發語詞“夫”啟始, 轉入分析越國形勢。“夫越王好信以愛民”,是說越王不好勝而好信, 不尚威而愛民, 和吳王的尚威好勝恰成對照。“四方歸之”是表明越王深得人心。“年谷時熟”是說越不僅得民心還深得天意。“日長炎炎”, 炎炎, 勢盛之貌。烘托出越國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勢, 反襯出吳國的日益衰頹。“及吾猶可以戰也”,“及”字承上文, 由彼及己。 意思是說趁現在還能打敗他們的時候, 就應該消滅他們。 越日益強, 吳日益衰, 將來恐怕欲戰而不及。 這句話透出了緊迫和危急, 是為引起吳王警惕。 接著又用比喻來強調”, 為虺拂摧, 為蛇將若何。”在充分揭露對方, 正確分析對方之后, 用貼切恰當的比喻, 使申胥的一番話人情入理, 更加透辟。 那么吳王的態度如何呢, 作者僅用了吳王的三問作了充分的交代。 第一問表現出吳王全然不以越國為意。 第二問突出了吳王的輕敵思想。 第三問反映吳王崇尚武力, 炫耀軍威的好勝心理。 雖然是疑問句, 卻是無疑而問, 表現出吳王的否定態度。 是吳王的心理描寫集中凝練之筆。 尤其是“春秋曜吾軍士”一句, 更是如畫如圖, 吳王的好大喜功、 視危機而不見, 耀武揚威之氣無不躍然紙上。 盡管申胥如此進諫, 吳王卻拒而不納, 接受了越國求和, 種下亡國禍根。 這段寫申胥進諫言辭雄辯, 深謀遠慮。 吳王拒諫,驕傲輕肆, 不納忠言。 申胥的忠誠和吳王的頑固形成強烈對比。
第二段寫諸稽郢辭盟。 和上一篇求和比較, 越使一反卑順謙恭地婉約之態, 在寫法上使文章避免了平鋪直敘。 當吳王接受求和, 將要舉行結盟儀式時, 越王又派諸稽郢辭盟。 既請盟又辭盟, 正如申胥一言說中, 是戲弄吳國。“前盟口血未干, 足以結信矣。”口血未干”比喻定盟時間不長, 足可取信, 不需要再舉行結盟儀式。 求和的目的達到了, 諸稽郢的語氣也從謙卑乞哀轉為不卑不亢, 可謂見風使舵。 而吳王此時侈心已極, 即使有百人諫諍, 也無濟于事。 吳國成了“還玩”之物, 被越國牽著鼻子走, 卻全然不覺, 后果可想而知。 諸稽郢辭盟的這段話進一步用激將法, 迫使吳王沒有再舉行結盟儀式, 鑄成終身大錯。 后來吳王不接受申胥的意見被越國消滅, 越王勾踐采納文種建議因而稱霸中原, 成為千古流傳的故事。
這篇文章在寫作上, 應該和前篇結合起來統觀, 作者在特定的環境和矛盾斗爭中, 通過人物的語言來描寫人物, 表現人物性格。 寫文種的深諳心理, 足智多謀; 寫諸稽郢的以屈求伸, 婉約謙卑; 寫申胥的老謀深算,直破其奸; 寫吳王的輕敵拒諫, 一意孤行; 這些都在人物語言之間的對話中, 充分顯示出來。 文章字錘句煉, 人物栩栩如生。
上一篇:《古文觀止·馬援·誡兄子嚴敦書》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李楨·讀《信陵君傳》》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