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僧還日本》言情贈友詩歌
杖錫總隨緣,鄉山在日邊。
遍參東土法,頓悟上乘禪。
咒水龍歸缽,翻經浪避船。
本來無去住,相別莫潸然。
張羽是明初詩人,這是他贈給一位日本僧人的送別詩。中國和日本的關系源遠流長,兩千多年前就開始了有文字記載的交往。明初兩國的文化交流更為頻繁,日本來華的學問僧在溝通中日文化方面,起著重要的橋梁作用。從詩中描繪的友人遍參佛法,帶回佛經的情況看,這位友人就是一位學問僧。
首聯 “杖錫總隨緣,鄉山在日邊” 即緊貼詩題,開門見山地點明被送之人的身份和將要歸去的地方: 這位遠渡大海來中國求佛的友人已經完成他的學業,手執禪杖,帶著中國的友好善緣,將要回到故鄉日本——那遙遠的大海之中的國家。作者從容地從遠處著筆,以友人的心情遙想著那日邊的故鄉,這口氣中自然融入了親密的情誼。
第二聯 “遍參東土法,頓悟上乘禪?!弊髡呋毓P一收,記載下了日本友人在中國的學習情況,并給他以很高的評價?!氨閰ⅰ倍郑砻饔讶怂奶幈疾?,參訪請教。中國的佛教寺院多在深山峻嶺之中,要遍參佛法,就得風餐露宿,翻山越嶺,這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氣和恒心啊! “頓悟”二字,表明友人經過虛心求教,終于獲得了深邃的佛理。這一聯對仗工穩,內蘊深厚,字里行間流露出對友人的敬佩之情?,F在友人學成而去,滿載而歸,詩人怎能不由衷地感到欣慰呢?
第三聯 “咒水龍歸缽,翻經浪避船”。作者又縱開一筆,想象友人在大海中航行的情景。咒,指佛教菩薩的秘密真言,它能發神驗,除災患。相傳龍能在水里興風作浪,危害人命,而現在只要友人在船上面對海水念念咒語,那桀驁不馴的蛟龍便會收歸于缽; 翻翻經書, 那狂濤巨浪便會避船而去, 險途變成了坦途,航船在海平如鏡的水面上疾駛,友人在平穩的船艙中安然無羔。作者運用浪漫主義的豐富想象,寫出了佛法的力大無邊,照應了上聯的 “頓悟上乘禪”,又自然提起尾聯的惜別之意。
通常在贈日本友人歸國的詩作中,多是正面描述海上氣候的無常,風浪的險惡,以寄托對日本友人安全的深切憂慮?!安ǚ棺麟?,鯨吼晝為雷?!?林寬 《送人歸日本》 ) “煙霧積孤島,波濤連太空。” (沈頌 《送金文學還日本》 )真是驚心動魄,駭人耳目! 而張羽在這里卻避開正面令人生畏的描述,以夸張之語,想象之詞用佛法能征服蛟龍惡浪來表達對友人旅途安全的良好祝愿,這對面向浩瀚大海,行將登船的友人來說,精神上該有幾多寬慰和鼓舞!
尾聯 “本來無去住,相別莫潸然”。點出惜別之意。雖然第三聯詞語豪壯,令人振奮,但畢竟分手即在眼前,難免離情別意涌上心頭。國內朋友相別,離情依依,但相見有期,異國友人遠去,大海阻隔,重逢無期,生當死別,這對離別的雙方來說,不能不是黯然銷魂的。如果送行的人情感稍不控制,那送別的場面將是慘不成歡的。于是詩人克制住自己的情感,以曠達之語勸慰友人:僧人本來就是浮游四方,普渡眾生的,求法而來,得法而去,何必潸然淚下,凄然傷神呢?這種勸慰,愈顯出詩人對友人的深情厚誼。
全詩四聯八句,緊扣人物身份,熟練地運用佛家術語,或表露對朋友的敬佩,或祝愿旅途的平安,或委婉地惜別勸慰,無不貫穿著一股真摯的情意。這是明初中日宗教文化交流的形象記載,是一曲超越國度的友誼之歌。
詩的章法嚴謹,層次分明??v收轉折,曲盡其妙,頓挫抑揚,自然流走,是一篇送別佳作。
上一篇:《賀新郎》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贈友人三首(其二)》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