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馬援·誡兄子嚴敦書
援兄子嚴、敦,并喜譏議,而通輕俠客【1】援前在交趾,還書誡之曰:“吾欲汝曹聞人過失【2】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 口不可得言也。好議論人長短,妄是非正法【3】,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愿聞子孫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惡之甚矣,所以復言者,施衿結縭【4】,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龍伯高敦厚周慎, 口無擇言【5】,謙約節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俠好義【6】,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7】,父喪致客,數郡畢至。吾愛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8】,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9】;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10】,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訖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將下車輒切齒【11】,州郡以為言,吾常為寒心,是以不愿子孫效也。”
【注釋】
【1】通:交往。
【2】汝曹:你輩。曹,輩。
【3】是非:褒貶,評論之意。正法,正常的法制。這里指時政。
【4】施衿結縭:古代女子出嫁,母親把佩巾佩帶結扎在女兒身上。衿,佩帶。縭,佩巾。
【5】龍伯高:東漢京兆人(今西安市),名述。當時為山都(縣名)長。擇,敗壞的意思。
【6】杜季良:東漢京兆人(今西安市),名保、字季良,官拜越騎司馬。
【7】清濁:清,指品行端正的人。濁,指品行惡劣的人。失,失去。
【8】 謹敕: 也作“謹飭”。謹慎, 能約束自己的言行。
【9】 鵠 (hu): 天鵝。鶩 (wu), 野鴨子。類, 像。
【10】 陷: 陷入、陷落, 即墮落。
【11】 下車, 文武官吏到任。切齒: 咬牙切齒, 表示憎惡。
【賞析】
《馬援誡兄子嚴敦書》選自 《后漢書·馬援傳》。由于它文筆簡樸且“涉世教不淺”, 遂被選入 《古文觀止》,為世人傳誦, 至今仍不失為一篇優秀的書信體散文。
馬援是東漢初一員大將。他曾輔佐漢光武帝劉秀建國, 南征北戰, 功勛卓著。建武十七年 (41), 又因攻滅隗囂建立大功, 即官拜“伏波將軍,封新息侯。他曾自許“以馬革裹尸還,”而深得漢光武帝器重, 成為股肱重臣。
雖然馬援官高爵顯, 又受到皇帝信任, 但他處世卻異常謹慎, 他原是漢光武帝政敵的部下, 他深知“在伴君如伴虎”的封建時代, 稍一疏乎, 區區小事, 便難免不測。而寄養他家的兩個侄子馬嚴、馬敦二人、卻喜歡議人長短, 譏諷朝政, 結交游俠, 處世輕浮。馬援深感憂慮, 因此, 公元四十二年, 他率兵遠征交趾, 在萬里之遙還特意寫信, 諄諄告誡子侄們切不可“好議論人之長短, 妄是非正法”。信中既表現了馬援謹慎、謙虛、敏言慎行的處世態度, 也看到了他雖位尊權重卻教子嚴格, 真正負起了長輩誨誡子弟的應盡職責。這是難能可貴的, 對世人也有極大的教益。
這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雖屬家信, 但卻不是用平庸淺薄的文字, 敘寫饑寒勞苦等家庭瑣事, 而是寄深情于厚望, 寓世理于情中。它言辭警醒,短小精悍, 頗具特色。
其一, 文章以情人理, 因情喻理, 情真意切。信一開頭,作者首先告誡子侄:你們聽到別人的過失, 就應像聽到父母的名字一樣, 恭之, 敬之, 只能耳聞, 不可言說。他以父子親情,寓處世謹慎之理。這樣由情寫起, 續之以理, 提出自己的觀點——即“好議論人長短, 妄是非正法, 此吾所大惡也”, 同時委婉地批評嚴、敦二人“并喜譏議, 而通輕俠客”的毛病。接著, 作者又用“所以復言者, 施衿結縭, 申父母之戒……”的親切比喻, 來表明自己殷切希望子侄們切不可“有此行也”的愿望。這飽含著父輩關懷子輩的深情, 著實令人感動。這樣以情入理, 因情寫理, 使人感到既親切, 又嚴肅, 情意綿長, 不容拒絕。作為子侄們怎能辜負長者的拳拳之心呢?
其二, 善用比喻。尺素雖短, 而含義綿邈。這封家信之所以有這樣的效果,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作者善用比喻。短短一紙書信連用四個比喻,而且它們各具特色,互相關聯,同時又為文章的中心服務。第一個比喻,是把聞人過失,比喻成“如聞父母之名”,它形象地告誡子侄們應有的處世態度——即對待過失有嚴肅認真之感,要像尊重父母一樣,謹慎對待,切不可視為兒戲。第二個比喻,是把“所以復言”的原因,比喻成“施衿結縭”——即像父母送女出嫁時親自為其結扎佩巾佩帶一樣.這個比喻使人覺得情深意厚,親切感人。這里不僅有擔憂,也有關懷,它使作者的觀點更易被子侄們接受。當然,這兩個以父母子女關系所作的比喻,為下文的進一步說理奠定了基礎。在向侄子們指明什么是應該學習和尊奉的處世原則時,作者又連用了兩個生動貼切的比喻:一個是把學習龍伯高不成,比喻成“刻鵠不成反類鶩”?——鵠,鶩雖然本領各異,但同屬一類,相差不遠,而另一個把學習季良不成,比喻成“畫虎不成反類犬”——虎是猛獸,狗是家禽。本質不同,相去甚遠,這兩個比喻生動嚴整,鮮明形象,它把兩種不同處世態度的利弊得失及作者的好惡臧否比喻得貼切自然,省卻了不少繁雜的議論,可以說是有“一石三鳥”之功。而這兩個比喻又互相映襯,突出了“周慎處世”的重要,強調了作者主張的處世態度,使中心鮮明突出。所以,作者用喻是高超絕妙的。這也是本文為何受世人推重的重要原因。
其三,層次清楚,結構謹嚴,針線細密,環環相扣。信是從“吾欲”——即希望子侄們應有的處世態度說起,由此提出作者所“大惡”的處世態度。這一“欲”實質是“好”,它和“惡”一正一反,涇渭分明,突出表達作者“周慎”“謹敕”的處世原則。然后,作者動之以情,用一個“施衿結縭”的比喻,來說明為什么在遠隔萬里之外寄書的原因,借此表明問題的嚴重和提請子侄們對這個問題的重視。接著,作者為了進一步闡明自己的處世態度、又對舉論述了龍伯高、杜季良二人不同的處世態度。對這二人,作者的評價好象都很高,都是“愛之”、“重之”。但在所取的態度上卻不盡相同。對龍伯高作者主張“效之”,因為“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也就是說,學不好也關系不大,不會變壞,還能成為謹慎嚴肅的人,是“刻鵠不成尚類鶩”。而對杜季良則反對向他學習。因為“效季良不得”,則危害極大,會墮落為天下輕浮的人,就象“畫虎不成反類狗”一樣被世人嘲笑,這是作者最擔憂最不放心的。這里作者不是簡單的取舍,武斷的命令,而是用生動貼切的比喻,闡明利弊,表示褒貶,作到理宜辭達,令人信服。最后,作者還用“郡將下車輒切齒”的實例,從側面進一步說明杜季良為人處世產生的社會效果,來反襯“周慎處世”的正確,強烈表示了不愿子孫效法杜季良處世的愿望。文章從始至終,層層遞接,環環緊扣,針線綿密,結構嚴謹,使人感到既簡潔精練,又無懈可擊。
此外, 本文用語自然、率真、親切; 語句凝練而不拖沓, 讀起來瑯瑯上口, 也值得稱道。
上一篇:《古文觀止·韓愈·諱辯》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國語》·諸稽郢行成于吳》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