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向東坡傳語,人在玉堂深處。別后有誰來?雪壓小橋無路。歸去,歸去,江上一犁春雨。
這闋《如夢令》,毛氏汲古閣本題作《有寄》,傅榦本調下注云:“寄黃州楊使君二首,公時在翰苑?!碑斒窃v元年(1086)九月以后,元祐四年三月以前,蘇軾在京城官翰林學士期間所作。
蘇軾在“烏臺詩案”后,被貶為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自元豐三年(1080)二月到黃州,至元豐七年四月離去,在黃州住了四年零兩個月。在此期間,他一方面在州城東門外墾辟了故營地數十畝,命名為東坡,躬耕其中;一方面狎漁樵之侶,窮山水之勝,樂其土風,生活頗為愜意。因此,他對黃州,特別對東坡,感情深厚,在量移汝州時的《別黃州》詩中說“桑下豈無三宿戀”,在《過江夜行武昌山上聞黃州鼓角》詩中說“黃州鼓角亦多情,送我南來不辭遠”,在《滿庭芳》詞中說“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在京城官翰林學士期間,雖受重視,但既與司馬光等在一些政治措施上議論不合,又遭程頤等竭力排擠,心情并不舒暢,因此一再表示厭倦京官生涯,不時浮起歸耕念頭。如在詩里說:“我恨今猶在泥滓,勸君莫棹酒船回”(《送錢穆父出守越州絕句二首》其二),“我亦江海人,市朝非所安”(《送曹輔赴閩漕》),“如君尚出麾,顧我宜耕壟。告歸謝先手,求去悔不勇”(《送周正孺知東川》);還在詞里說:“須信人生如寄”(《西江月》),“居士,居士,莫忘小橋流水”(《如夢令》)。這闋《如夢令》,抒寫懷念黃州之情,表現歸耕東坡之意,正是蘇軾上述兩個時期的特定生活及由此產生的特定心理狀態的反映和流露。
全詞分為三層。首二句“為向東坡傳語,人在玉堂深處”,是第一層。它以明快的語言,交代他在“玉堂(翰林院)深處”,向黃州東坡表達思念之情,引起下文。這兩句的語氣,十分親切,甚類杜甫《贈別何邕》的“五陵花滿眼,傳語故鄉春”。在蘇軾心目中,黃州東坡,儼然是他的第二故鄉,所以思念之情才如此殷切。
次二句“別后有誰來?雪壓小橋無路”,是第二層。它是“傳語”的內容,是蘇軾對別后黃州東坡的冷清荒涼景象的揣想。為了避免平直,故先設一問。有此一問,便搖曳生姿,并起到了讓讀者注意下句的作用?!把盒驘o路”,仍承上句帶有問意,似乎是說:別后有沒有人來?是雪壓住了小橋,路不通嗎?以景語曲折表達之,既富于形象性,又深得“婉”字之妙。雪壓住了小橋,無路可通,就沒有誰來;如果不是,就會有誰來。是與否之間,都表現了對別后黃州東坡的無限關心,也體現了“人在玉堂深處”遙想的情景。
末三句“歸去,歸去,江上一犁春雨”,是第三層。它緊承上意,亦是“傳語”的內容,表達歸耕東坡的意愿。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里說:“田園將蕪胡不歸!”蘇軾在這里的思緒是:東坡可耕胡不歸!“歸去,歸去”,直抒胸臆,是愿望,是決定,是決心。“江上一犁春雨”,是說春雨喜降,恰宜犁地春耕,補充要急于“歸去”的理由,說明“歸去”的打算?!耙焕绱河辍彼淖郑谷俗匀坏叵肫鹚鳌督亲印吩~“昨夜東坡春雨足,烏鵲喜,報新晴”的意境。宋人俞成在《螢雪叢說》卷上《詩隨景物下語》條,將此寫農耕的“一犁春雨”,與寫漁父的“一蓑煙雨”、寫舟子的“一篙春水”等,并稱為“皆曲盡形容之妙”。妙在哪里呢?妙在捕捉住了雨后春耕的特殊景象,妙在飽和著輕快的情感。
清人周濟在《介存齋論詞雜著》中說:“人賞東坡粗豪,吾賞東坡韶秀。韶秀是東坡佳處,粗豪則病也。”這闋《如夢令》,便是蘇軾的韶秀之作,像山間的一灣清溪,像西天的一抹晚霞,淡雅自然,無一字雕刻,無一語奇險,無毫厘粗豪氣息。
上一篇:蘇軾·南歌子(山與歌眉斂)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蘇軾·昭君怨(誰作桓伊三弄)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