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虛
山杏溪桃化棘榛,舞臺歌榭墜灰塵。
春來底事堪行處?門外流鶯枉喚人!
金朝滅亡之后,做過金室翰林學士的文壇領袖王若虛重返故里——河北省藁城縣,舉目四望,家鄉異樣。這變化牽動了他的愁腸。這愁傾注于筆端,凝于詩句中。“山杏溪桃化棘榛,舞臺歌榭墜灰塵。”昔日美麗、繁華的故鄉變成一片凄涼,戰亂使山上的杏兒不見了,溪邊的桃樹沒有了,只剩下了在荒草叢中野生的荊棘和榛樹。更令人感嘆的是,從前那歡歌、熱鬧的舞臺和水榭上,因為好久沒人去而落滿灰塵,使本已夠凄慘、荒涼的故鄉更加令人心碎。“春來底事堪行處?門外流鶯枉喚人!”人們為逃避戰事,丟下了故鄉。就是在春天來臨之際,門外那可愛的鶯兒,無論鳴聲多么圓潤、多么動聽,也是枉然,沒有誰來欣賞它!它的鳴聲只能更添一分凄涼和哀愁。
這首詩一波三折,抒發的感情綿長而深厚。作者目中所見與心中所感相與融合,出語雖為景語,而句句實為情語,言有盡而意無窮。通過幾組物象今昔對比的描述,故鄉的凄涼破敗和作者內心無限的愁情,層層相遞、折折相扣,表現得淋漓盡致。這荒涼牽動作者的愁腸,作者的愁腸必然打動讀者的心田,使讀者很容易產生厭倦戰事、懷戀和平時光的同感和共鳴。
王若虛的詩以抒發個人情懷為主要內容,他的詩純樸自然,理順辭達,這幾首“還家”詩,不僅是他的代表作,也被后人稱作“金末遺老懷念故園詩作中難得的詩篇。”
上一篇:王庭筠《獄中詠燕》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王若虛《還家(其三)》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