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
今年東坡收大麥二十余石2,賣之價甚賤,而粳米適盡,乃課奴婢舂以為飯3,嚼之嘖嘖有聲。小兒女相調4,云是“嚼虱子”。日中饑,用漿水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氣味。今日復令庖人雜小豆作飯5,尤有味。老妻大笑曰:“此新樣二紅飯也。”
1 本文是蘇軾經“烏臺詩案”被釋后,貶居湖北黃州后所作。選自《東坡志林》,標題為后人所加。2 今年:指元豐四年(1081)。東坡:地名,蘇軾在黃州請得土地數十畝,開墾種植,因在黃州東門外而命名為“東坡”;同時以此作自己別號。3 課:規定勞作任務。春(chong):揭去糧食皮殼。4 調(tiao):玩笑。5 庖(pao)人:廚工。
【析點】 粳米和大麥,有粗細之分,貴賤之分。吃慣了粳米,一旦改吃大麥,會給人帶來許多不同的感受。小兒女從咀嚼的“嘖嘖聲”聯想到“嚼虱子”,“虱子”自然是不好“嚼”的,其聲當然也并不優美,“小兒女”有這種獨特的感受,正說明了他們的天真無邪。蘇軾本人有著多種生活經歷,能從“甘酸浮滑”的大麥飯中聯想到“西北村落風味”。老妻則發自內心地大笑曰:“此新樣二紅飯也。”
大麥對蘇軾這樣的人家來說,屬于粗糲之食。但他卻能從聲、色、味多種角度寫出了大麥飯給一家人帶來的輕松愉悅,歡快和諧,充滿著生活情趣。此刻,蘇軾不因政治失意而消沉,反能達觀處世,樂觀為文,這是極為難得的
上一篇:《爭雁》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二陸優劣》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