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玉
早覓為龍去,江湖莫浪游。
須知香餌下,觸口是铦鉤。
這是一首借物喻世的詩,通篇詠的是放魚,實際上是借喻當時仕途的險惡。
一、二句寫對魚的前途的關切。首句點題,詩人巧妙地運用了古代魚化龍的傳說。《三秦記》記載:“江海魚集龍門下,登者化龍,不登者點額暴腮。”這句寫放魚的目的,不是學佛教徒的放生,而是希望它成龍。早覓,希望它早日尋找到成龍的水路。一個“早”字,表現了詩人對魚的期望的迫切。浪,放縱、濫。浪游,濫游。詩人既望魚成龍,按理他應鼓勵魚去闖江湖,可是他卻叮囑魚不要在江湖中濫游。一個“莫”字,又表現了詩人對魚的慎重關懷。起承二句,體現了一開一合、一放一收,使詩意產生曲折之妙。
三、四句寫要魚提高警惕,防止上當。餌,引魚上鉤的食物,引伸為利誘。铦(xiān先),鋒利。铦鉤,釣魚之鉤。此詩一、二句用意,三、四句以實事相接。須知,用的是教訓的口氣。詩人進一步用具體事實教訓魚,不要中餌上鉤,貪利亡身。
沈義父《樂府指迷》說:“詠物詞,最忌說出題字。”李群玉這首詩,通篇沒有說出“魚”字,但句句都是詠魚。為龍,緊扣了魚的傳說。江湖,緊扣了魚的生態環境。浪游與觸口,又緊扣了魚的習性。香餌與铦鉤,又都是人們釣魚的工具。所以,這是一首詠物非常貼切的詩。
此詩不僅具有寫物之工,還具有寄托之妙。詩中的魚,實際上是晚唐士子的象征。詩中寫望魚成龍,正反映了當時士子擠身龍門追求仕進的愿望。詩中寫魚中餌上鉤,正反映了晚唐不少士子受統治者高官厚祿的利誘而招致殺身之禍的事實。如同王揆《長沙六快詩》所寫:“昔賢官是邦,仁澤流豐沃。今賢官是邦,刳啖人脂肉。懷昔甘棠花,傷今猛虎毒。”所以,李群玉這首詩,正是晚唐險惡政治的縮影。聯系李群玉本人的身世來看,他曾至長安任弘文館校書郎,這正是本詩“早覓成龍去”的寫照。方干《過李群玉故居》詩,有“訐直上書難遇主,銜冤下世未成翁”之句,李群玉到長安后,似遭讒蒙冤,這也正是本詩末二句的寫照。本詩所寓托的憂患意識與危險意識,不是用抽象的說教方式表達,而是通過香餌、铦鉤等具體事物來曲折表現,因而全詩充滿理趣而不流于概念化。
上一篇:崔國輔《湖 南 曲》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魚玄機《江行》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