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肇
王鍔累任大鎮2,財貨山積。有舊客誡鍔積而能散之義。后數日,客復見鍔。鍔曰:“前所見教,誠如公言,已大散矣。”客曰:“請問其目。”3鍔曰:“諸男各與萬貫4,女婿各與千貫矣。”
1本文是《國史補》卷中的一則。2王鍔:唐代人。累:屢次。大鎮:大鎮節度使。3目:指詳情。4貫:舊時以繩穿錢,每一千文為一貫。
【析點】 《戰國策 ·齊策四》載,馮諼燒毀薛地百姓欠孟嘗君的債券,為孟嘗君“市義”,博取民心民望。王鍔的舊客見他“財貨山積”,便試著做了回“馮諼”,勸他散財“市義”。還好,王鍔幾日后對舊客說:“前所見教,誠如公言,已大散矣。”口氣謙虛客氣。舊客高興之余忙問詳情,不料王鍔說:“諸男各與萬貫,女婿各與千貫。”好一個肥水不流外人田! 這與舊客初衷可謂南轅北轍,真令人哭笑不得。不過,若是對照《新唐書》中王鍔的傳記來看,如此“散錢財”又確在“情理”之中。史載他極善聚財,通過牟利于市,向蕃邦船舶征稅等手段以至“數年,京師權家無不富鍔之財”。但此人“性纖嗇”,凡經手的工程,“雖碎瑣無所遺”;官府中竹簾壞了,他竟賣與船坊做竹籠;“每燕餉”,都將剩飯菜賣掉“以收利”,決不肯便宜了下人。這樣的人,怎會真正散財“市義”呢?
李肇在《國史補》自序中標明的創作宗旨有“紀事實”、“示勸戒”。“助談笑”等,此篇便是本著近于史家的實錄精神簡要地記述了一則軼事,乍看博人一笑,實則頗引人深思。文中刻畫的貪吝成性的守財奴形象,可作正史最恰切的注腳,然其生動處,正史猶有不及。
上一篇:《王藍田性急》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瓜茄瓠芋山藥》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