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李時珍2
流水者,大而江河,小而溪澗,皆流水也。其外動而性靜,其質柔而氣剛,與湖澤陂塘之止水不同3。然江河之水濁,而溪澗之水清,復有不同焉。觀濁水流水之魚,與清水止水之魚,性色迥別4;淬劍染帛5,各色不同;煮粥烹菜,味亦有異。則其入藥,豈可無辨乎?
1本文至《芍藥》等六篇均選自《本草綱目》。2李時珍(1518-1593):明代杰出醫藥學家,著有《本草綱目》。3陂(bei):池。止水:靜止不流動的水。4迥別:迥然有別。5淬(cui):鑄造刀劍時把刀劍燒紅浸入水中,使之堅剛。
【析點】 據說宋朝的王安石有疾,須用陽羨茶以瞿塘中峽水烹服方可得治,荊公因囑蘇東坡乘便取水。東坡學士不知瞿塘上中下三峽水性俱各不同,取了一甕瞿塘下峽水獻上,結果藥效不甚理想,因而受到荊公的嘲弄。這是《警世通言》中的一段故事,真實與否固然無考,但包含其中的藥效因水性不同而各異的道理卻有科學依據,并非臆說。
這篇科技小品闡述的即是這一道理。與小說之通過人物形象、故事情節不同,本文是以顯明的事實和嚴密的邏輯來說服人。作者先說明:江河溪澗之流水與湖澤池塘之止水有著質的差異;繼而指出,即使同為流水,江河之水與溪澗之水亦有不同;然后列舉了日常生活中觀察所得的三個事實為證:一是濁水流水中的魚和清水止水中的魚其性情顏色迥然有別,二是在不同的水中淬劍染帛效果大不一樣,三是煮粥烹菜其味道因水性靜動清濁之異也有不同。顯而易見,水性不同,對事物的影響也就有異。所以作者最后得出“則其入藥,豈可無辨乎”的結論順理成章,令人信服。以水入藥一定要先辨別其清濁靜動,而蘇東坡的教訓恰恰在于“無辨”
上一篇:《沙彌思老虎》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淮安舟中寄舍弟墨》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