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隴頭分水
(唐)岑參
隴水何年有,潺潺逼路旁①。
東西流不歇②,曾斷幾人腸?
【作者簡介】
岑參(715~770年),盛唐詩人。棘陽(今河南省沁陽市)人。天寶三年(744年)進士,授右率府兵曹參軍。曾兩度從軍,充安西節(jié)度使府掌書記及安西、北庭節(jié)度判官。入朝為左補闕,歷太子中允、殿中侍御史等職。又出為關西節(jié)度判官。最后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后世稱為岑嘉州。岑參長于七言歌行,所作關于描繪塞上風光和戰(zhàn)爭景象的詩作,氣勢豪邁,情辭慷慨,語言變化自如。與高適齊名,并稱“高岑”。著有《岑嘉州集》十卷。
【詞語簡注】
①潺潺(音chán chán):象聲詞,溪水、泉水等流動的聲音。
②歇:停歇,此指水流干涸枯竭。
【內容簡析】
唐天寶八年(749年),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任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他告別了居駐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西行之路。本詩當是詩人途經六盤山西去時所寫的一首五言詩。
詩人起筆即提問:隴山流水,到底是什么年月就有了呢?“何年有”三字,意蘊豐富,既是在問隴水的年久歲遠,也是在問自秦漢以來從隴水旁行經不計其數的征夫役人,到底誰是第一個看到隴水的呢?第二句“潺潺逼路旁”是直寫隴水流經山道旁,綿延不絕,為下句鋪墊。第三句“東西流不歇”與上句“潺潺”相承,寫隴水分流六盤山的東西兩側,長流不息,永不枯竭,從而自然而然地引出下句詩人的感慨:“曾斷幾人腸?”結尾這句的反問與起首一句的反問遙相呼應,以問起筆,以問收筆,意味深長,別具一格。
全詩以鮮明的形象造境寫情,情與景契合無間,情深意遠,含蘊豐富,別有神韻。
上一篇:(南朝·梁)虞羲《橘 詩》六盤山詩詞賞析
下一篇:(宋)喻陟《蠟 梅 香》六盤山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