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舜欽
浩蕩清淮天共流,長風萬里送歸舟。
應愁晚泊卑喧地,吹入滄溟始自由。
詩題中的“和”是和詩之意;“淮”指淮水;“便風”即順風;意謂友人有詠淮上遇順風詩,詩人以之相唱和,表現了詩人豪邁奔放、追尋自由的襟懷,是借唱和以言己志。
首句是從景象入手,“浩蕩”言淮水寬闊、水瀉千里;“清”修飾“淮”,顯示水流清澈;“天共流”,寫水天合一。此句寫出淮水之寬、之清、之長。景象的描述中含有詩人情懷的寄托,詩人的胸次不就像淮水一樣地寬、一樣地清、一樣地長嗎?
次句意象順承首句。“長風萬里”,南朝宋代宗愨少時,叔父宗炳問其志,愨說:“愿乘風,破萬里浪。”李白《行路難》亦有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比喻志向遠大,勇往直前,天闊水長,順風萬里,直送歸舟,何等快意!詩人暢發的豪情,溢于言表。
第三句“應愁晚泊卑喧地”,卑即卑濕,喧即喧鬧。首、次兩句,情緒流走,順承而下,至此句,形一頓挫。情緒以“愁”字作一轉折,詩人發愁的是晚間停泊在卑濕喧鬧之地,阻滯航行。在詩意故作頓挫后,推出更為酣暢淋漓的結句:“吹入滄溟始自由”,滄溟即大海。詩人更為向往的是在大海之上,劈浪航行,自由自在,無所拘約,進一步顯示了詩人襟懷的遠大,也就使這首和詩成了一首抒懷詩。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劉敞《春草》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