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屠隆2
燕市帶面衣3,騎黃馬,風起飛塵滿衢陌4。歸來下馬,兩鼻孔黑如煙突5。人、馬屎和沙土,雨過淖濘沒鞍膝6。百姓競策蹇驢7,與官人肩相摩。大官傳呼來,則疾竄避委巷不及,狂奔盡氣,流汗至踵8。此中況味如此。遙想江村夕陽,漁舟投浦9,返照入林,沙明如雪;花下曬網罟10,酒家白板青簾11,掩映垂柳,老翁挈魚提甕出柴門12。此時偕三五良朋,散步沙上,絕勝長安騎馬沖泥也13。
1本文選自《明人小品集》。2屠隆(1542—1605):明代戲曲作家、文學家。有傳奇《縣花記》、《修文記》、《彩毫記》三種,詩文《白榆集》、《由拳集》、《鴻苞集》等。3燕市:明都城北京。4衢(qu)陌:總指街道。衢:四通八達的道路。陌:田間的小路。5煙突:煙筒。6淖(nao)濘:泥濘。淖:泥沼。7策:驅趕。蹇(jian)驢:駑弱的驢。8踵:腳后跟。9浦:水濱。10罟(gu):網的總名。11白板青簾:指酒家的白墻與青色酒旗。12挈(qie):提。13長安:代指京城。
【析點】 這封短小精美的書信,以洗練曉暢的文字,無比生動地描繪了京都與鄉村生活的強烈反差,意蘊豐富,耐人尋味。
作者攝取居住環境這個獨特的視角,通過都市生活的污濁、喧囂、紛亂與鄉村生活的清新、寧靜、恬淡所形成的強烈對比,表達了作者對前者的厭倦以及對后者的熱切向往。作者突出以“風沙”和“泥濘”寫都市的污濁、喧囂與紛亂。寫“風沙”以靜狀動。通過人從風沙中歸來后“兩鼻孔黑如煙突”的靜態描寫,啟發讀者狂風撲面的動態聯想,給人身臨其境之感;寫泥濘,又以動狀靜。通過“大官傳呼來”這一特定情景中人們“狂奔疾竄”以至“流汗至踵”的動態描寫,活靈活現地刻畫出京都道路如何令人舉步維艱,生動傳神,“淖濘沒鞍膝”之景如現眼前。寫江邊漁村的清新、寧靜與恬淡,作者則以蒙太奇手法組接出一連串如詩如畫的鏡頭:夕陽返照入林,江上漁舟蕩漾,沙灘光亮如雪,花下晾曬漁網;隨風飄揚的酒旗掩映于垂柳綠陰之中,手提鮮魚、酒器的老翁正步出柴門。文筆優美,令人陶醉。
中國傳統士大夫階層在思想取向上大多儒道互補,一方面仰慕功名,一方面又渴望擺脫塵世的束縛。因此,“優游于山水之間”的作品多不勝數。這篇短信獨能不落俗套,以京都與鄉村比照著筆,如幅幅素描,極為生活化,別具一格,實踐了作者反對模仿的文學主張,堪稱明代散文中的短篇精品
上一篇:《回蘇子瞻簡》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地震》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