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安石2
某啟,承誨喻累幅3,知尚盤桓江北4,俯仰逾月5,豈勝感悵6。得秦君詩7,手不能舍,葉致遠適見8,亦以為清新嫵麗,與鮑、謝似之9,不知公意如何?余卷正冒眩10,尚妨細讀。嘗鼎一臠,旨可知也11。公奇秦君,數口之不置12,吾又獲詩,手之不舍。然聞秦君尚學至言妙道,無乃笑我與公嗜好過乎13?未相見,跋涉自愛,書不宣悉。
1本文選自《臨川集》。蘇子瞻:蘇軾。簡:書信 2 王安石(1021-1084):宇介甫,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有《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3承:承蒙。誨喻累幅:指長篇來信。這是表示恭敬的說法。4盤桓:徘徊,流連。5俯仰:形容瞬息。逾:過。6豈勝:即不勝。7秦君:指秦觀,字少游、太虛,號淮海居士。“蘇門四學士”之一。有《淮海集》。8葉致遠:葉濤,王安石之婿,曾從王安石學詩文。9鮑、謝:指南朝詩人鮑照、謝朓。均以風格清俊著名。10余卷:指秦觀的其他詩卷。冒眩:眩暈。11“嘗鼎一臠(luan)”二句:嘗鼎中的一塊肉,可知全鼎中肉的滋味。喻根據部分可知全體。語出《呂氏春秋》。鼎:古代炊具。臠:切成塊的肉。旨:美味。12“數口”句:意為說了不少還不能停下來。此處是贊不絕口之意。13無乃:豈不。
【析點】 元豐七年(1084)正月,蘇軾調離黃州貶所,七月途經金陵。當時,王安石已是第二次罷相,既老且病,退居金陵蔣山。蘇軾前往探望,二人相見甚歡,同游唱和數日。之后,二人始書簡往復。這一年,“蘇門四學士”中與蘇軾過從最密的秦觀自編的《淮海閑居集》完成。蘇軾在給王安石的信中附去了秦觀詩文數十首,并極力舉薦,希望王安石能為秦君多加薦譽,以增重于世。這封短簡便是王安石的復信。
信中作者對秦詩贊不絕口。概括秦詩風格“清新、嫵麗、與鮑、謝似之”,頗為中肯貼切;表達賞愛之意乃至“手不能舍”,情真意濃。
王安石與蘇軾分屬新、舊兩黨,政見不合。但二人品格耿介坦直;均是出自謀國之憂,并無個人恩怨。同時二人在文壇上均有卓越成就和崇高聲望,互為對方的詩文才藝所傾服。況且當時二人一個是黜后余生,一個是罷相閑居,內心深處存有相通的契合點。所以二人在文字唱和、歌詠篇章中結下了真摯的友誼。王安石與蘇軾這兩位文壇巨匠。一代偉人,不以政見不合互相指斥,私交上仍能文字唱和,展現了坦蕩寬容的胸懷,令人欽佩。這封親切自然的短箋足以存記這一文壇掌故,從而具有了不同尋常的價值。如若從荊公對少游詩的評價這一角度來看,這篇小箋又不妨作為一則“詩話”來讀了
上一篇:《唐亭記》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在京與友人書》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