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蒲松齡2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3,地大震。余適客稷下4,方與表兄李篤之對燭飲,忽聞有聲如雷,自東南來,向西北去。眾駭異,不解其故。俄而幾案擺簸5,酒杯傾覆;屋梁椽柱,錯折有聲,相顧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趨出,見樓閣房舍,仆而復起,墻傾屋塌之聲與兒啼女號,喧如鼎沸6。人眩暈不能立,坐地上,隨地轉側。河水傾波丈余,雞鳴犬吠滿城中。逾一時許7,始稍定。視街上,則男女裸聚,競相告語,并忘其未衣也。后聞某處井傾仄8,不可汲;某家樓臺南北易向9;棲霞山裂10;沂水陷穴11,廣數畝。此真非常之奇變也。
1本文選自《聊齋志異》。2蒲松齡(1640-1715):號柳泉居士,清代著名短篇小說家。有《聊齋志異》、《聊齋文集》等。3康熙七年:即公元1668年。康熙,清世宗年號。戌刻:晚七八點鐘。4適:適逢。客:客居,寄居。稷(ji)下:地名,在今山東臨淄以北。5俄而:片刻。6鼎沸:水開了鍋。7逾(yu):過。8仄:通“側”。9易向:變換方向。10棲(qi)霞:縣名,在山東東部。11沂(yi)水:河名,在山東南部。
【析點】 清代此次大地震,其發生的時間、地點及其預震、強震、震后的情景,文章中都作了具體而詳盡的記述。本文,作為一份地震史料,其珍貴價值不必贅言。以文章而論,其涉筆之廣泛,文路之清晰,狀物之生動,也不能不令人嘆服。
小至酒杯、雞犬,大至建筑、山河;微至一街一舍,廣至一個地域,紛紜萬象,作者繪聲繪色地極寫其“非常之變”。物象千變萬化一反常規,而文章行筆卻有“規”。作者以一己為基點,以預震、強震、震后這樣一個時間程序,由近及遠地將一己之所見所聞所感,一一記述,讀來錯落有致。此文記述,顯然采用的是順敘方式。這種記述方式,層次清楚,然而容易使文章形成流水賬,不易感染人。本文由于文筆形象生動,諸物象皆從“變”字著墨,讀來使人驚心動魄而不生絮絮之感。
作者寫“變”,又運用了“暗喻”藝術手段。其所記述的是一種自然現象,但是,文章涉墨,從預震、強震乃至震后的情景,卻令人感受到似一個巨大的無形怪物縱橫來去的境況。為此,在讀者心理上產生了一種恐懼感,有如“志怪小說”,怪異而又真切,這是蒲松齡“聊齋志異”的筆法之妙。
上一篇:《在京與友人書》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墨》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