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
臨皋亭下不數十步2,便是大江3,其半是峨眉雪水4,吾飲食沐浴皆取焉,何必歸鄉哉! 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問范子豐新第園池5,與此孰勝?所不如者,上無兩稅及助役錢耳6。
1本文題一作《臨皋閑題》。范子豐:作者友人。2臨皋亭:在湖北黃岡縣南。3大江:指長江。4其半是峨眉雪水:舊說長江發源于四川境內的岷山,即岷江。因岷江流經峨眉山附近,故有此說。5第:上等房屋,因以為大住宅之稱。6“所不如者”二句:意為不如你新居園池的地方,只是臨皋之上沒有兩稅和助役錢罷了。兩稅,形成于唐代的賦稅制度,分夏稅和秋稅。助役錢,王安石新法之一的免役法規定,原無差役者,也要減半出錢補助雇役經費,稱助役錢。
【析點】 元豐三年(1080)二月,蘇軾抵達貶所黃州后,不久,便移居臨皋亭。這是一處江邊的驛亭。面對高樓下“葡萄深碧”的西來江漢,作者曾有“猶自帶,岷峨雪浪,錦江春色”的詞句。一股由“我家江水初發源”而牽溯出的謫宦思鄉之情蕩溢辭間。此情在作者同期文字中還多處可見。但在這封與友人的短函中,面對“其半是峨眉雪水”的大江,作者表達的卻是一種較之思鄉更為復雜也更耐人尋味的別樣情懷。
“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蘇軾認為閑適空靈的心境是對千姿百態的自然美達到真正的審美把握和藝術享受的前提。作者以經罪幾死的代價方換得這份閑適與空靈,怎能辜負為江山主人的樂趣呢? “吾飲食沐浴皆取焉”,又“何必歸鄉哉”? 好一個“樂不思蜀”的蘇軾! 然而在這灑脫曠達的背后,又隱含著多少難遣的郁悶啊! 何以忘憂? 亦惟有隨緣自適矣。不然又將奈何? 但這絕不意味著得過且過、消極避世,此非坡公本色,信尾陡然一筆,慶幸臨皋住地無苛稅、無新法之干擾;正話反說,更加重了譏諷的力度。因指摘新法弊端而遭詆毀,“烏臺詩案”中幸免一死的蘇軾,于疤痛未平之際,再次將“言必中當世之過”的犀利筆鋒指向了新法,好一個耿介坦直、光明磊落的蘇軾! “不以一身禍福,易其憂國之心”,終老不悔,毋怪六十歲高齡尚能發《荔枝嘆》矣
上一篇:《與致虛妹丈》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與言兒稽孫》原文|翻譯|賞析